共城城址:矗立了近3000年的夯土建筑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8/2 10:04:37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古往今來,大凡提到輝縣,人們喜歡用“共城”二字來代替。事實上,“共城”二字不僅有史料出處,還有實物建筑可以印證,那就是位于輝縣市市區(qū)中北部的共城城址——一座矗立了近3000年的夯土建筑。
流傳至今的西周諸侯國城址
如果不是“共城城址”這塊碑刻,你很難想到,綿亙于輝縣城區(qū)文昌閣至閭巷村北一帶的一脈黃土竟是西周建筑,且被國務院在2006年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記載,共城城址始建于西周初年,因西周末衛(wèi)僖侯之子共伯和封于此,故稱“共城”,亦稱“共國”。
共城城址平面形狀近正方形,據(jù)實測,西墻長1300米,北墻長1200米,南墻長1200米,東墻沿東石河南行長1300米,城圍長5000米,總面積約156萬平方米。共城城墻主體為土夯式,外邊用磚石圍砌,用以保護土層不被破壞,土墻厚約30米,高10米,每大約10厘米為一土層,用夯砸實。土夯城墻十分講究,有圓夯、橢圓夯、平夯等多種形式,其中以圓夯結(jié)構(gòu)為主。在現(xiàn)代人看來,這樣規(guī)模的建筑或許不算什么,但共城城址是在西周時期完成的,當時的勞動工具十分落后,建筑共城主要靠簡陋笨拙的工具和大量的勞力。所以,考古專家估算,當時每天大約出工一萬多人,花費了最少5年的時間才修成了這座古城。
目前,斷續(xù)殘存的城址東墻南、北兩端各存200米。北墻東、西兩端計約800米,西墻北段約200米,南墻東段約300米。共城北半部城墻的基槽牢固地坐落在地面石頭上,穩(wěn)如磐石。北城墻和東西城墻的斷面很厚,應該是為了防御北面太行山特大山洪暴發(fā)時的沖擊或外敵的入侵。
共城主人美名傳千年
城址歷史悠久,最早見諸《史記·周本紀·正義》等文獻,它不僅是目前為數(shù)不多的西周諸侯國都城址之一,最重要的是共城城址凝聚了“共和行政”、“共和元年”等歷史事件的發(fā)生,使其成為中國歷史紀年上的分水嶺。為此,游覽共城城址,共伯和的故事一定得先知道。
共伯和是衛(wèi)國共城的主人,他居共城,名和。當時貴族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他居伯位,故人稱共伯和。共伯和在共城期間,好行仁政,深得共城人民擁護。后來,人們把他舉薦到周王朝,代理周天子執(zhí)政。他日夜操勞,國家管理得很好,國力日盛,民室日富,獲得朝野一片贊譽,恢復了周初的繁榮。他代理朝政14年,到了公元前828年,周厲王在彘地病死,這時太子也長大成人并已掌握了治國的本領(lǐng),共伯和就與諸侯大臣商量,扶太子繼承王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周宣王。至此,共和終止,共伯和結(jié)束了他代行周天子執(zhí)政的生涯,回到共城和百姓在一起了。
共伯和代行王政之前,中國歷史處于傳說時代,其時間脈絡(luò)、重大事件、帝王更替都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準確性非常差,F(xiàn)在所知道的共伯和代行王政之前的歷史,大都是通過文物考古證實的,沒有文獻所據(jù)。而共伯和代行王政的第一年,即公元前841年,史稱“共和元年”,從這一年開始,史官開始做編年體記錄,使中國從此之后的歷史脈絡(luò)清晰,記載翔實,直到如今,沒再間斷。
城址的考古價值不可估量
千百年過去了,共城城址雄姿不再。每到雨季,泥土隨著縱橫的溝壑被沖走,僅有的東城墻已是千瘡百孔。文昌路兩側(cè)的半壁殘墻原是共城南城墻,文昌路縱向穿墻而過,原本較為完整的一段古城被開膛破肚,兀立于路兩邊。
盡管如此,共城仍有其不可估量的考古價值。解放前,在共城東南角的文昌閣一帶曾進行過三次古墓挖掘,共發(fā)現(xiàn)了52座戰(zhàn)國墓和4座車馬坑。1950年秋,新中國第一次大型考古選擇了共城,共發(fā)掘了53座商代墓、27座戰(zhàn)國墓和1座車馬坑。出土了戰(zhàn)車、兵器、青銅器、戰(zhàn)國錢幣等數(shù)不清的隨葬品,出土文物中,當屬吳王夫差劍最為珍貴。這一帶商周到戰(zhàn)國的古墓群對研究當時的歷史文化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如今的共城遺址,像一位飽經(jīng)風霜的3000歲老人,橫臥在太行山下、百泉湖邊。它凝視著古共大地上的蒼桑變遷,昭示著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勤勞。而如何合理地保護它、開發(fā)它、利用它,讓古老的共城煥發(fā)出新生機,已然成為所有輝縣人不斷思考和亟需付諸行動的事情。
(作者: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