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公元927年—公元976年),生于洛陽夾馬營軍人家庭,幼愛武而不愛習文,曾流浪陜、甘、湖北一帶,后投奔郭威,被重用。公元960年發(fā)動陳橋兵變,改周為宋。采取杯酒釋兵權(quán)、重文輕武的策略,鞏固政權(quán)、消滅南方及西南諸割據(jù)勢力,奠定宋朝三百年的帝業(yè)。公元976年在“燭光斧影”中死去。
少喜舞槍弄棒 也曾備嘗艱辛
《宋史·太祖本記》說:“宋太祖起介胄之中。”其父名趙弘殷,曾在后唐、后漢、后周任職,因動亂而家境清貧。趙匡胤不愛五經(jīng)、四書,唯以司武為樂,練習弓箭刀槍,在武術(shù)方面確有一些成就。
他18歲時娶妻,過了一段頗為清靜的日子,但由于朝代更迭,父親沒有得到什么官位,他感到前途迷茫,便離家外出闖天下。在外流浪時,他備嘗艱辛,這讓他了解百姓生活的艱難及人世的冷暖,后來做了皇帝也常憶起這些境況,故一生心懷百姓。
趙匡胤并未自暴自棄,他曾寫詩一首以明志:“欲出未出光辣撻(洛陽土話),千山萬山如火發(fā)。須臾走向天上來, 逐卻殘星趕卻月。”這首詩寫朝陽沖出天際線的情景,將自己比作初升的太陽,氣概非凡。
流浪的第三年,在襄陽城外,他到一佛寺求宿,一和尚看他氣質(zhì)不凡,就熱情招待,臨別時送給他盤纏,推薦他去鄴城投靠鄴都留守郭威。郭威雄才大略,有識人之能,不但收留了趙匡胤,而且予以重任。從此,趙匡胤開始另一段人生。
追隨郭威父子 掌管后周軍權(quán)
公元950年,郭威在部下的擁戴下推翻后漢,創(chuàng)建后周,升趙匡胤為禁衛(wèi)軍軍官。兩年后,郭威病死,其養(yǎng)子柴榮繼位,稱周世宗。周世宗雄才大略,決心統(tǒng)一中國。他信任趙匡胤,不但給以高官,而且每次出征必帶趙前往。
公元956年,趙匡胤遠征南唐。南唐軍隊駐守壽州,守防嚴密。強攻不可,趙改攻滁州。滁州隔江就是南京,如滁州被攻破,則南京難保,因此,南唐增派萬余名精兵加強滁州防衛(wèi)。趙匡胤正為難時,恰巧遇到智謀超群的趙普。趙普建議軍隊走一條通往滁州的小路,此路南唐軍隊并未布防。趙匡胤采納趙普的建議,輕而易舉地拿下滁州。這一勝仗,使趙匡胤聲名遠播。
從此以后,凡遇到艱苦的戰(zhàn)役,皇上必讓趙匡胤出征,仗仗皆勝,趙也被升為禁衛(wèi)軍統(tǒng)領(lǐng),后周的軍權(quán)完全由他掌管。
陳橋兵變稱帝 優(yōu)待前朝皇族
周世宗此后又帶趙匡胤兩攻南唐,南唐只得割讓淮南十八州給后周,雙方戰(zhàn)事告一段落。
此時北方契丹不斷侵擾后周,周世宗發(fā)兵攻伐。不料世宗突然病死,其七歲的兒子柴宗訓(xùn)繼位。第二年,契丹又南犯,趙匡胤率兵北征。兵至汴梁北不足八十里的陳橋驛,恰逢農(nóng)歷春節(jié)到來,大軍屯駐于此。趙光義、趙普、石守信等將趙匡胤灌醉,動員將士,于第二天黎明趙匡胤醒來時,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下跪山呼萬歲。趙匡胤大驚,但已黃袍加身,只得應(yīng)允,但他提出三個要求:一、不可驚動和侵犯太后(此時皇太后只27歲);二、朝廷中的重臣,皆共處和諧,不得侵犯;三、府庫是國家的資源,絕不可搶。眾人答應(yīng)并發(fā)誓后,回師汴梁,趙匡胤登位稱帝,改國號為宋。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