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河南著名書院百泉書院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2/24 16:40:47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在輝縣市百泉鎮(zhèn)蘇門山下,百泉湖東岸,有一處綠樹掩映的院落,院內(nèi)房舍雖歷經(jīng)幾百年的歲月風雨,但仍可看到一些佛教禪林的影子,幢幢建筑鱗次櫛比,參天古柏蒼翠欲滴,氣氛莊嚴而肅穆,這就是古代河南著名書院之一的百泉書院舊址。
書院是我國古代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它以私人創(chuàng)辦為主,將教學和研究,圖書收藏和校對合為一體,是相對獨立于官學之外的民間學術(shù)研究機構(gòu)。從明到清的幾百年間,百泉書院幾度興衰,名噪全國,在我國的書院史上占有極高的地位。
百泉書院創(chuàng)建于五代末年,原名太極書院,辦學宗旨意在講授太極之理,教學內(nèi)容以《易》學為主。北宋初期,亂世之勢漸漸平息,許多文人、士子紛紛要求就學讀書。太行書院由于講學活動興盛,培養(yǎng)出一大批治國安邦的人才,引起了朝廷的重視。至北宋中葉,太極書院更加興盛起來,一躍成為全國有名的書院、河南省七所最高學府之一。其間,出現(xiàn)了一位著名的理學名家大儒邵雍講學其中,使太極書院名聲大振。邵雍在輝縣百泉苦讀成名,而且長期從事教育實踐活動,因此,太極書院成為河南傳播理學的重要陣地。一些著名的理學家紛至沓來,一時間,書院高朋滿座,名振中原,聞名遐邇。
元代太極書院主要講學內(nèi)容以理學為主,程朱理學在書院教育中的地位超過了南宋時期,因此,培養(yǎng)出一批信奉程朱學說的理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以及封建統(tǒng)治所需要的人才。故后人在評說理學的發(fā)展時有“宋興伊洛,元大蘇門”之說。
明初,太極書院漸漸蕭瑟,到明代成化年間,沉寂了220余年的書院得以復興。河南官員吳伯通、張謙在太極學院的基礎(chǔ)上,又建起了百泉書院。據(jù)當時的參政大學士劉建《百泉書院記》載:百泉書院于成化庚子(1480年)4月始建,至成化壬寅(1482年)3月竣工,歷時兩年。凡為屋三重(即三進院),為楹六十有二,匾其前曰“先賢祠”,內(nèi)祀周敦頤、程頤、邵雍、司馬光、朱熹、許衡等10人,另以姚樞、竇默二人配享;中曰“講道堂”,左右為齋凡八(即八排房);后曰“主敬堂”,左右為齋凡四(即四排房),合匾之曰“百泉書院”。由此可見,百泉書院的規(guī)模在當時已經(jīng)非常宏大了。
清順治、康熙兩朝,是百泉書院的又一個鼎盛時期。順治七年,一代大儒孫奇逢,在百泉書院主講“夏峰之學”,四方學者紛至沓來,使得百泉書院與嵩陽書院、朱陽書院三足鼎立,馳名中原。
清乾隆七年,百泉書院重修,規(guī)模較前更為恢弘。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巡游百泉,將百泉書院改為行宮。道光六年(1826年),知縣周際華立《學約十條》,并將書院由百泉湖畔移至輝縣城內(nèi),恢復講學,仍命名為百泉書院,其所在街道也被命名為書院街。光緒末年,西風東漸,百泉書院停辦。
(作者: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