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詞典
【成語】分道揚鑣(biāo)
【人物】北魏孝文帝
【釋意】亦稱分路揚鑣,鑣指馬嚼子兩頭露出馬嘴的部分,揚鑣就是提起馬嚼子,驅馬前進。該成語原指分路行進,后比喻人們因為志趣、愛好、目標等不同,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出處】《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元志)為洛陽令,不避強御。與御史中尉李彪爭路,俱入見,面陳得失……高祖曰:“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與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
孝文帝遷都中原洛陽令恃寵而驕
公元493年起,北魏孝文帝以南征為名,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曹魏故都洛陽。在洛陽,他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進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均田制、改革鮮卑舊俗、實行漢化政策等,大大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成語分道揚鑣的故事,便發(fā)生在處以改革中的洛陽。
在孝文帝時期的北魏宗室中,有一個人原叫拓跋齊,后更姓叫元齊,他頗富韜略,領兵有方,驍勇善戰(zhàn),曾建下了滅赫連夏、北燕等的不世奇功。孝文帝論功行賞,封他為河間公。
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志,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才華出眾,能力超群。孝文帝很賞識這個元志,任命他為洛陽令,主掌洛陽地方政事。北魏遷都后,洛陽地位陡升,貴為一國之都。從此,元志開始恃寵而驕。
二臣相逢不相讓皇帝出謀分道行
作為洛陽令,元志常常不把一些達官貴族放在眼里。一天,元志外出游玩,恰巧碰到一個名為李彪的官員,乘坐馬車從對面飛馳而來。
李彪,也非一個簡單人物。他字道國,儒生出身,精通典章,深得孝文帝信任,作為御史中尉,居住在洛陽東陽門外的昭德里,官位比元志高出許多。
按理說,官小的元志應該先讓李彪過去,可他偏不讓路,雙方由此僵持下來。
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問元志為何不讓路,元志說:“我是都城洛陽的長官,你不過是編入洛陽戶籍中的一個住戶,哪有長官給轄下住戶讓路的?”
兩人相持不下,便來到孝文帝那里評理。見到孝文帝,李彪先開口說話,稱自己是御史中尉,官職比洛陽令大多了,元志作為一個地方官怎敢與他對抗。
元志絲毫沒有愧色地說:“我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在我的管轄區(qū)內,御史中尉李彪也不例外,應該給我讓道才對。”
孝文帝聽后笑著說:“我覺得你們各有各的道理,如果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嗎?”
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兩人聽后連連稱是。于是,元志和李彪從朝廷出來后就拿著尺子,將經常通行的道路進行了丈量,各取一半,各走各的道。此后,“分道揚鑣”一語便逐漸流行開了。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