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和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即古人所謂“中國”,它為中華民族的形成、發(fā)展和繁榮,發(fā)揮了決定性的、無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1 華夏族的三位祖先和河洛地區(qū)
我們知道,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而漢族的前身,則是華夏族。
《禮記·祭法篇》云:“有虞氏禘(dì)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范文瀾先生指出:“不論《魯語》和《祭法篇》所說是否有據(jù),漢以前人相信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夏族祖先,當是事實。”而黃帝、顓頊、帝嚳都與洛陽、河洛地區(qū)淵源很深。
關于黃帝。《國語》說:“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根據(jù)《山海經(jīng)》所記平逢山地望,可知黃帝母族有蟜氏應生活在今洛陽以及新安、澠池一帶。
有關古籍說:“黃帝者,少典之子”“有熊國君”“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文中的河南指河南郡,郡治洛陽。
仰韶文化以1921年首先發(fā)現(xiàn)于古洛陽轄域的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以古洛陽轄域內(nèi)陜縣廟底溝遺址的仰韶文化遺存為代表。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是指分布在豫陜晉黃河中游地區(qū)的廟底溝文化一類的遺址,為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重要文化類型。蘇秉琦先生認為“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可能就是形成華夏族核心的人們的遺存”。
關于顓頊。有關古籍說:帝顓頊“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都帝丘,今東郡濮陽是也”。帝丘,地在今濮陽縣西南。
關于帝嚳。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引《帝王紀》說:“帝俈(嚳)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嫄,生后稷(周先祖);次妃有娀氏女,曰簡狄,生卨(契,商先祖);次妃陳豐氏女,曰慶都,生放勛(帝堯));次妃娵訾氏女,曰常儀,生帝摯。”范文瀾先生說:“卜辭中證明,商朝認帝嚳為高祖,祭禮非常隆重,帝嚳可能是實有其人。”
“亳本帝嚳之墟……今河南偃師城西二十里尸鄉(xiāng)亭是也”。今偃師市境內(nèi)仍有村名叫“高莊”(古名高辛莊),當和帝嚳居偃師有關。
2 夏商周三代和河洛地區(qū)
有關古籍說:“禹之父曰鯀” “鯀封于崇”;“夏后帝啟,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崇,古國名,在今嵩縣境內(nèi);涂山,在今嵩縣境內(nèi)。
古本《竹書記年》載:“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偃師二里頭“夏都斟鄩”的發(fā)現(xiàn),進一步證明了夏族先民、夏王朝以河洛地區(qū)為活動中心。
唐時地理著作《括地志》說:“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商代都城,至今經(jīng)考古確認的有三座: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安陽殷墟。
西周實行“兩都制”,即宗周鎬京(今陜西西安)、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陽)。至東周,洛邑成為唯一的都城。
東周時期,散居于中原各地的少數(shù)民族,洛邑附近的戎、狄、蠻、夷等少數(shù)民族,與周王室和各諸侯國間彼此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密切,為促進民族大融合做出了積極貢獻。
陸渾戎,是古戎族的一支。原住西北瓜州(今甘肅敦煌市境內(nèi))的陸渾,晉惠公以伊水中上游的山地封賜之。當時的伊水中上游之地,為“狐貍所居,豺狼所嗥”,“諸戎除剪其荊棘,驅(qū)其狐貍豺狼”,為伊水中上游的開辟、發(fā)展、進步做出重要貢獻。公元前525年,陸渾戎為晉國所滅。到春秋末年,散居于河洛一帶的戎、狄、蠻、夷差不多都和華夏族融合在一起了。
五帝同根,三代同源。從黃帝開始,生活在以河洛地區(qū)為核心的中原大地的諸多氏族、部落,在漫長的時期內(nèi),通過相互通婚、結(jié)盟、通商、戰(zhàn)爭等多渠道、多層面的交往過程,相互滲透融合,在語言、經(jīng)濟、文化、心理等方面漸趨一致,最后形成了華夏族。
《說文解字》云: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華、夏、華夏等作為民族名稱,正式見于史籍。在華夏族和眾多少數(shù)民族的長期融合中,至漢代,有了漢族的稱謂。
3 孝文帝漢化改革和河洛地區(qū)
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重用文人儒士李沖、李彪、王肅、邢巒等。在他們的協(xié)助下,根據(jù)儒家典章,制定了一系列禮樂制度,先后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其內(nèi)容主要有:禁穿胡服;改定郊祀宗廟禮;禁鮮卑語,改用漢族語言;改鮮卑復姓;改變籍貫;定士族大姓等。
考古學家劉慶柱曾指出:“在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河洛地區(qū)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們集中反映在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時從‘長城地帶’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徙都洛陽,開創(chuàng)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大發(fā)展的政治、文化格局,從華夏文化發(fā)展而來的中華民族文化在河洛地區(qū)為多民族中央集權(quán)國家——北魏王朝所認同,河洛文化也成為多民族形成的‘國族’——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鮮卑人統(tǒng)治的北魏王朝徙都河洛地區(qū),無疑在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有著里程碑的意義。”
1902年,著名學者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首次使用了“中華民族”這一概念。之后,“中華民族”一詞漸被廣泛使用,成為中國境內(nèi)各民族的總稱。2009年在河南平頂山市舉辦的第八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紀要”指出:“以炎黃二帝為代表的中華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或主要活動于以河洛為中心的中原地區(qū),可以說,作為‘炎黃子孫’的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在河洛故土。”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