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古老的開封大鼓書正名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7/20 11:19:47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三
筆者在通許縣從事文化工作30余年,但對開封大鼓書知之甚少。直到2011年秋,王冠生、陳志蓮夫婦向通許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提出申報市級非遺項目,由此,古老的開封大鼓書引起了筆者的關(guān)注。王冠生、陳志蓮是通許縣朱砂鎮(zhèn)石崗村的農(nóng)民,一生以說唱開封大鼓書為業(yè)。筆者告訴他們,申報非遺項目,要提交各種相關(guān)史料、資料,包括歷史淵源、傳承譜系、曲目、照片與視頻等,還要積累當(dāng)前的各種演出資料等。
2012年春,王冠生、陳志蓮夫婦按照申報要求,開始整理傳承譜系、撰寫回憶錄、整理古書目唱段等;到2015年夏,形成了18000字的《我的大鼓書生涯》自傳材料,還有近萬字的調(diào)查材料,基本摸清了開封大鼓書在通許縣的歷史淵源、傳承譜系以及古今曲目、江湖輩字、行話等。
開封大鼓書的歷史淵源、地方文化資料包括地方曲藝志記載甚少。筆者查閱了乾隆版、民國版、1995年版《通許縣志》,以及1985年油印本《通許縣曲藝志》、《蘭考曲藝志》,只有寥寥數(shù)語的記載。2015年秋至2016年2月,王冠生的三女兒王艷鳳也非常熱心地參與了調(diào)查,先后到開封市圖書館、市文廣新局檔案室、河大圖書館、原開封縣文化館等查找資料。
在如何確定申報的名字上,普通的說法是“豫東大鼓”、“大鼓書”。王冠生說,定名“大鼓書”太模糊;若定名“豫東大鼓”,豫東各地的大鼓書實際上有唱腔的差別。王冠生說定名“開封大鼓書”最為貼切,并不是申報時的一時心血來潮。因為40多年來,他與師父在豫西、豫北、豫南等地演唱,當(dāng)?shù)厝硕挤Q他們是說唱開封大鼓書的。
翻開曲藝志書,可以看到反映地域特色的大鼓書稱謂,如東北大鼓、京韻大鼓、樂亭大鼓、山東大鼓、河洛大鼓、安徽大鼓、京東大鼓、西河大鼓、膠東大鼓、上黨大鼓、湖北大鼓、廣西大鼓、梅花大鼓、五音大鼓等,卻獨不見開封大鼓。
據(jù)《中國戲曲曲藝詞典》記載:“鼓兒詞是河南早期流行的一種曲藝形式,不用絲弦伴奏,只用小鼓(或戰(zhàn)鼓)、犁鏵片(或檀板、簡板)擊節(jié)演唱。有吟有頌,有說有唱,因唱腔的尾音多鼻音帶哼字,故又叫‘鼓兒哼’。豫南、豫東地區(qū)多用戰(zhàn)鼓,因而又叫‘單大鼓’或‘大鼓’。由于流行地域和吸收其他藝術(shù)形式的不同,唱腔又有區(qū)別。”
開封大鼓書屬于豫東大鼓書的一個分支。根據(jù)其藝術(shù)特征可定義為:“開封大鼓書是在河南大鼓、豫東大鼓的長期傳承中形成的,開封大鼓書藝人在唱腔等技藝中融入了開封地方音樂曲調(diào)、方言、民間俚語等具有開封民俗風(fēng)情、地域文化特色的曲藝藝術(shù)。”
為開封大鼓書正名的理由是:
開封大鼓書源流久遠(yuǎn)。開封為八朝古都,特別是北宋時期,作為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民間藝術(shù)繁榮,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即有鼓書藝人的記載,此不多述。
再如《中國曲藝志·河南卷》的記載:清乾隆時,寶豐舉人李綠園在其長篇小說《歧路燈》中,寫有祥符縣(今開封)說唱鼓兒詞的活動,可作為當(dāng)時河南已有這一曲種的佐證。
光緒年間,豫東、豫東南地區(qū)的大鼓書藝人與相鄰的山東、安徽等地的同行之間交流頻繁。就在這種相互交流演出、彼此互為影響之中,河南大鼓書的隊伍逐步壯大和發(fā)展。民國初年,有山東大鼓女藝人到開封大相國寺及鄭州、信陽等地演出的記載,自民國八年起,河南大鼓書在藝術(shù)上有了新的發(fā)展,極大地增強了地方特色。
王冠生曾聽他的師父郭溫說,古時候的說書人鼓子,比現(xiàn)在大;因為四海為家,大的鼓子帶著不方便,演變?yōu)楝F(xiàn)在的小鼓。民國前,開封大鼓書是有絲弦類樂器伴奏的;后來,因為演唱收入微薄,說唱者與伴奏者分成后難以養(yǎng)家糊口,發(fā)展為單人說唱的形式。
豫東大鼓下面也有分支,在區(qū)別上是唱腔、唱詞的差異。如同為豫東大鼓,豫東永城的大鼓書慣用的在拖腔時抖動嗓音,當(dāng)?shù)孛耖g戲謔為“綿羊腔”。
開封大鼓書是具有開封特色的鄉(xiāng)土藝術(shù),為“開封大鼓書”正名,有利于挖掘厚重開封文化、彰顯開封鄉(xiāng)土文化,為打造開封歷史文化名城添彩。
(作者:陳維 責(zé)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