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及(公元725年—公元777年),洛陽人,少年即酷愛儒學,唐玄宗天寶末中進士,先后任職華陰縣尉、左拾遺、太常博士、舒州刺史等職。他做官有作為、敢擔當,數(shù)次上疏批評時政。他倡導(dǎo)古文運動,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qū)。
少有大志為官敢諫
獨孤及生于開元盛世,他父親是小官,家境比較富裕,孩提時代的他,深受社會及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酷愛讀書,尤愛儒學。有一次他父親閱讀《孝經(jīng)》,便問他有什么意向。獨孤及爽快地回答:“立身行道,揚名后世。”獨孤及小小年紀就有弘揚儒學、為國為民,以求名垂青史的豪言壯語,博得整個家族的贊賞,而他從此也刻苦讀書。
玄宗末年,獨孤及以高名次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他先在華陰當縣尉,后又到江淮都統(tǒng)處供職。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也顛沛流離了多年,直到唐代宗時他才任左拾遺一職。左拾遺,職位不高,但在皇帝左右,可以直接提出批評和建議。代宗同他父親唐肅宗一樣,是一位平庸皇帝,在他治理下,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quán)、朝政腐敗,獨孤及對此十分擔憂與不滿,特別是對百姓生活的艱難與賦稅的加重憂心如焚。因此,獨孤及大膽上疏,提出治國理政的建議。
勤政為民毫不茍且
獨孤及做左拾遺時,多次上疏代宗。他以歷史上不少帝王“有容下之名,無聽諫之實”為主旨,闡述其后果之嚴重:諫者“鉗口飽食”“相招為祿仕”,造成官員們專謀私利、貪污腐敗的現(xiàn)象。諫官也按皇帝的意愿,專講歌功頌德的話。這樣,國家必將衰敗。
據(jù)此他勸代宗要廣開言路,“以堯、孔心為心”,使“知之必言,言之必行,行之必公”形成“君臣無私論,朝廷無私政”的良好政治局面。他還讓代宗“反躬己”即下《罪己詔》——認錯書,并以行動“求賢良者而師友之,黜貪倿者”——即任命清官,懲治貪官。他提出要除去“天下之疾苦”,應(yīng)“廢無用之官(庸官)、罷不急不之費,禁止舉兵、節(jié)用愛人”等。這些金玉良言,代宗不予采納,還以“誹謗朝廷”的罪名,免去他的左拾遺一職,讓他做太常博士(主業(yè)教書)。不久,又讓他當禮部員外郎、濠州刺史、舒州刺史。
獨孤及當官為民,在舒州刺史任上,他“勤于政名,毫不茍且”(《新唐書》),堅持每天黎明即上班工作,并常常深入民間,率領(lǐng)百姓修河道,栽桑樹,生產(chǎn)絲綢,增加百姓收入。有一年,天下大旱,舒州周邊的幾個州很多百姓無糧可吃,外出乞討,而舒州非常安寧,百姓不愁吃穿。為此,獨孤及受到表彰。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獨孤及遷任常州刺史。不久即病死任所,享年52歲。
力倡古文影響深遠
獨孤及也是出色的文學家,他寫的文章“彰明善惡,長于議論”。他倡導(dǎo)“先通德,后文學”,就是韓愈的“文以載通”。
獨孤及認為自南北朝以來,文章走向邪路,沒有正確的思想,追求綺麗、對偶,華而不實,讓人不知所云,“其風流蕩不及,及至有飾其辭,而遺其意者,則潤色愈工,其實愈喪。”(《新唐書》)。他認為應(yīng)大力倡導(dǎo)“古文運動”,繼承《左傳》《戰(zhàn)國策》《史記》等優(yōu)良傳統(tǒng),講思想、講樸實,同時也講文采。他以孔子的“言而無文,行而不遠”批評荀子的文風,認為“辭達而已矣”和“言而有文”并不矛盾。獨孤及因此也成為韓愈推崇的古文運動的先驅(qū)者。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