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莢香 聶劍帆 畫
大豆,上古稱菽或大菽。洛陽是大豆的原產(chǎn)地,大豆長期是洛陽人的主食之一。大豆可做成豆腐和多種菜肴、小吃,洛陽有豆腐店、豆腐巷等地名,留下了很多與大豆有關(guān)的人文典故。
詩書風(fēng)雅菽藿香
大豆是河洛先民較早培育成功的農(nóng)作物之一,成書于夏朝都城洛陽二里頭的《夏小正》中指出,五月“種黍、菽時也”,意思是,農(nóng)歷五月,是種植黍子和大豆的季節(jié)。
成書于東周都城洛陽的《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多次提到大豆!缎⊥稹份d:“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中原,即洛陽地區(qū),因為古人認(rèn)為“洛陽為天下之中”,這里長有遍地的大豆,民眾正在收割大豆。怎么收割大豆呢?《采菽》載:“采菽采菽,筐之筥之。”意思是,采大豆呀采大豆,用筐用筥里面盛。
當(dāng)時貴族的莊園中,都種有成片的大豆。《詩經(jīng)》中的《白駒》一詩,描寫主人想方設(shè)法地把客人騎的馬拴住,留馬是為了留人,希望客人能在他家多逍遙一段時間,以延長歡樂時光,字里行間流露了主人殷勤好客的熱情和真誠!栋遵x》載:“皎皎白駒,食我場苗?{之維之,以永今朝。所謂伊人,于焉逍遙?皎皎白駒,食我場藿?{之維之,以永今夕。所謂伊人,于焉嘉客?”翻譯成白話是:“馬駒毛色白如雪,吃我莊園嫩豆苗。絆住馬足拴韁繩,盡情歡樂在今朝。心想賢人終來臨,在此做客樂逍遙。馬駒毛色白如雪,吃我莊園嫩豆葉。絆住馬足拴韁繩,盡情歡樂在今夜。心想賢人終來臨,在此做客心意愜。”
《白駒》中的“藿”,指大豆嫩苗,可當(dāng)蔬菜!妒酚洝份d張儀游說韓王曰:“韓地險惡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麥,民之食大抵飯菽藿羹。”韓國是戰(zhàn)國時從晉國分裂出來的國家,建都宜陽。這里處于山區(qū),以種麥子和大豆為主,民眾的主食是大豆,并吃大豆苗做的湯羹。
漢唐大豆故事多
大豆在漢代洛陽地區(qū)種植面積很大,1953年于洛陽燒溝漢墓中出土的陶制糧倉上,有用朱砂寫的“大豆萬石”字樣。
西漢末年,天下大亂,出現(xiàn)大饑荒,用黃金一斤才能買大豆五升。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光武帝劉秀命車騎將軍鄧弘討伐赤眉軍,漢軍與赤眉軍會戰(zhàn)于湖縣(今屬三門峽)。赤眉軍佯敗棄輜重退走,車上盡裝泥土,僅用豆子覆蓋在表面,鄧弘的士卒們,因為饑餓爭相取食。赤眉軍乘機返回猛攻,漢軍大敗。
《七步詩》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曹植是曹操與卞氏所生的第三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父親的疼愛。曹操去世后,他的哥哥曹丕當(dāng)了皇帝。因為曹丕擔(dān)心留下曹植和曹熊(曹操與卞氏所生的第四子)會有后患,所以便以在其父亡故時沒來看望為由,追問逼迫他們。曹熊因為害怕,自殺了。而曹植則被押來都城洛陽,在大家的求情下,曹丕勉強給了曹植一個機會,讓他在七步之內(nèi)作一首詩,否則殺無赦。曹植就作了這首《七步詩》。
《七步詩》載:“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是,鍋里煮著大豆,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后,留下豆汁來做羹,把豆渣壓干做豆豉。豆莖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里哭泣。你我本來是同條根上生出來的,你又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我呢?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同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的哥哥殘害弟弟,表現(xiàn)了作者對兄弟相逼,骨肉相殘的不滿與厭惡。曹丕聽了,心中有愧,放過了曹植。
唐代《獨異志》載,唐朝的盧懷慎清正廉潔,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陳設(shè)用具都非常簡陋。他在東都洛陽擔(dān)任吏部尚書時,負(fù)責(zé)著選拔官吏的重要公務(wù),有次病了很長時間。宋璟和盧從愿去探望他,看到盧懷慎躺在一張薄薄的破竹席上。盧懷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盧從愿,看到他們倆來了,心里非常高興,留他們待了很長時間,并叫家里人準(zhǔn)備飯菜,端上來的只有兩瓦盆蒸大豆和幾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沒有。后來,盧懷慎推薦宋璟、盧從愿、李杰和李朝隱等人為官,他們都成為一代名臣。
豆腐巷和豆腐店
大豆可以做很多豆制品,如豆芽、豆豉、豆醬、豆?jié){,但最重要的是豆腐。
據(jù)說,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fā)明的。明朝蘇平《詠豆腐》云:“傳得淮南術(shù)最佳,皮膚褪盡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漿,百沸湯中滾雪花。瓦缶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個中滋味誰知曉,多在僧家與道家。”這首詩,把豆腐的制作過程描述得淋漓盡致。
豆腐可做很多菜肴,在道家和佛家素齋中,豆腐用得更為普遍。洛陽古城東南隅有玉虛觀,清代時,這里的素齋是極有名的。比如,一道花王菇末豆腐,其做法是將適量菇末加調(diào)料后拌勻,再將馬蹄、筍適量切成丁,一起炒熟,晾涼后平鋪在半斤熟豆腐上,再將紅牡丹切末撒于豆腐表面即成。此菜滋味爽口,且營養(yǎng)豐富。
玉虛觀不遠(yuǎn)處有一條街,名叫豆腐巷,是豆腐的集中售賣區(qū)。吳佩孚駐洛期間,有次到豆腐巷來考察,眾商戶知吳佩孚愛作詩,要求他作一首詩,吳佩孚隨口吟道:“豆腐王,王豆腐,一夜思量千百計,明朝依舊賣豆腐。”眾人大笑。
這里的“豆腐王”“王豆腐”指的是王才,他家的豆腐質(zhì)量上乘,做的豆腐湯很有名。王才的豆腐湯在使用佐料上很認(rèn)真,按一定比例把八角、花椒、小茴香、陳皮、肉桂五種香料經(jīng)焙干、碾碎、過篩一手炮制配成,原湯是王才親自調(diào)配的,鍋未開先將五香粉、姜絲和咸鹽下鍋,隨后放入切成片狀的白豆腐、小白菜和油煎豆腐,湯滾勾芡,盛碗時隨手抓進(jìn)煮熟的細(xì)粉條和蔥段,最后加進(jìn)鮮紅的油炸辣椒。
豆腐巷賣豆腐的商販,有很多來自豆腐店村。豆腐店村位于今關(guān)林鎮(zhèn),歷史悠久,原名午橋莊。《大清統(tǒng)一志》載:“午橋莊,在洛陽縣南十里。”民國李健人《洛陽古今談》說:“洛陽城南午橋莊者,即唐裴晉公度故園也。其南即綠野堂(今亦為村名)。”晚清民國時期,這里豆腐作坊林立,因此人稱豆腐店村,原名逐漸不被人們提起。當(dāng)時,豆腐店村家家做豆腐,并將豆腐賣到洛陽城中和各鄉(xiāng)鎮(zhèn)。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fù)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