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風校訓,止于至善
一個學校的校風校訓,既飽含著學校的建校宗旨,又寄予對學生的希望要求,更擔當了社會的風氣教化。感受一個河大的校風校訓,感受河大大學之道。
校歌
嵩岳蒼蒼 河水泱泱
中原文化悠且長
濟濟多士 風雨一堂
繼往開來揚輝光
四郊多壘 國仇難忘
民主是式 科學允張
欹歟吾校永無疆!
欹歟吾校永無疆!
《河南大學校歌》誕生于1940年,由嵇文甫先生作詞,陳梓北先生譜曲。當時中華正遭受日寇侵略,河南大學輾轉搬遷,經(jīng)雞公山、南陽鎮(zhèn)平,最后停留在伏牛山深處的欒川縣潭頭鎮(zhèn)辦學達5年之久。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河大師生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抗日救亡運動,時任文學院院長嵇文甫先生創(chuàng)作了《獻給祖國》、《走出象牙之塔》等抗戰(zhàn)歌曲;教育系教授陳梓北長于作曲,曾為《紀念魯迅歌》、《遠征進行曲》、《七七中學校歌》等譜曲,編有《抗戰(zhàn)歌曲選》。在抗戰(zhàn)最艱苦的時刻,河南大學創(chuàng)作《河南大學校歌》,通過廣大師生傳唱,樹起河南大學戰(zhàn)旗,凝聚師生,鼓舞抗戰(zhàn)斗志,弘揚學術傳統(tǒng)。“濟濟多士”,在蒼蒼嵩岳下,泱泱黃河邊,“風雨一堂”,堅守“悠且長”的“中原文化”,“四郊多壘,國仇難忘”。
1992年慶祝河南大學建校80周年時,由中文系張予林作詞、音樂系張彬譜曲,創(chuàng)作了新的《河南大學校歌》。2002年9月20日,河南大學迎來建校90周年校慶,中央電視臺《同一首歌》走進河南大學,歌唱家楊洪基領唱《河南大學校歌》,展現(xiàn)了全體河大人愛校強校的光榮與夢想;同時河南大學恢復使用1940年的《河南大學校歌》,并根據(jù)時代發(fā)展,將原歌詞中的“三民”與“四維”改作“民主”與“科學”。
河南大學校徽
校徽
1994年工藝美術系青年教師肖紅設計河南大學;眨⒀赜弥两。該校徽圖案為正圓形,外圈與內圓為藍色,象征理想與廣闊的發(fā)展前景;中間黑體英文字母與下放的創(chuàng)校年號為綠色,代表教育與勃勃生機;藍底下的“河大”兩字為由右至左的篆書題,標志著河南大學悠久的歷史文化;校名下方的水浪,象征位于黃河岸邊、中原文化與文明發(fā)祥地的河南大學歷史久遠。
校訓
河南大學在百年的辦學歷程中,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為校訓,培養(yǎng)出近40萬優(yōu)秀學子。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取自《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些話言簡意賅地道出辦學原則在于發(fā)揚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達到完善。“明明德”,意指彰明美德,就是告誡師生通過學習和實踐培養(yǎng)優(yōu)良品德。“親民”又為“新民”,意為啟迪百姓心智,使百姓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這就是將自己的美好道德推己及人,不斷求取進步。對于“止于至善”,宋代碩儒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解釋說:“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牽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 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也就是說,修身育人,都必須達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動搖。
河南大學大門于1936年建成后,就將校訓用柳體金字書寫懸掛在大門背面,正中上額橫書“止于至善”,左書“明德”,右書“新民”。大門建成后不久即遭“七七”事變,歷經(jīng)八年抗戰(zhàn),未毀于戰(zhàn)火。1953年,校大門背面的校訓被去掉。2002年慶祝建校90周年之際,河南大學校大門彩繪一新,“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訓又重新懸掛于大門內側。著名作家周而復校友題寫的校訓被鐫刻在北京校友會捐贈的靈璧石上,矗立于大門通往大禮堂中軸線南端。八字校訓耀眼奪目,發(fā)人深省,予河大學子以光大學術,恢宏文化的啟示,一入校門便油然而生對國家、民族崇高無上的歷史責任感。
校風
團結 勤奮 嚴謹 樸實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