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泉灣回想30 年代余波
福山路和魚山路連接在一起,路的一邊是高高的石頭墻,整潔端莊,氣度不凡;另一邊是石階錯落,槐樹扶蔭,沿石階而下,用不了十分鐘便可以走到第一海水浴場。而那些海霧撲岸的夏天早晨,路徑朦朧,空氣中塞滿了海菜的鮮咸。
青島的名人故居以海洋大學老校區(qū)為中心,散落在附近的福山路、魚山路、黃縣路和福山支路、觀海二路,而這其中以福山路、魚山路、觀海二路為最集中。
福山路1號是洪深故居,上世紀30年代洪深來青島任山東大學外文系主任,就住在這里。當時,洪深除了授課,還與老舍、王統(tǒng)照等人創(chuàng)辦了一本刊物《避暑錄話》。就在這座小樓里,洪深寫出了中國第一部電影文學劇本《劫后桃花》。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一代戲劇大師洪深早已故去,而這棟小樓依然在風雨中守望著匯泉灣的波濤。
一墻之隔的福山路3 號是沈從文故居。這幢歐式小樓依高高的地勢而建,石階很長,室內的視角自然開闊,可以望見陽光下隨時變幻顏色的海面和無光的云影。一代文學大師巴金說:“1932 年,我來到青島一個朋友山上的宿舍,在這里創(chuàng)作了《愛》和為《砂丁》寫了序。”他提及的“山”就是八關山,“朋友的宿舍”就是沈從文的故居。
往西行,在福山路的岔口,瑣碎的石板小道蜿蜒出一個銳角,福山支路就歇伏在這個美好的坡度上,并于向海的一面,坐落著康有為故居。史料記載建于1899 年,最初是德國總督副官的官邸。1917年10月,康有為初次來到這里,就發(fā)出“青山綠樹,碧海藍天,中國第一”的感嘆。1923 年夏天,康有為經人介紹,終于租住進來,“屋雖卑小,而園甚大。望海碧波,僅距百步”。他將此所取名為“天游園”,將每一個房間都做了精心布置,成了當時青島文化名人聚集的地方?涤袨槊磕甓家獊磉@里住些時候,直到1927 年3 月病逝在此。
在這條短短的山路上,還分布著毛漢禮、赫崇本、梁實秋、童第周、馮沅君、陸侃如、吳伯簫等名人的故居,給青島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大師的印記提攜了福山路,讓這條不過千余米的路,堆滿了后人膜拜的足跡。
琴島飄燈
“燈塔是海上航標。在茫茫海上,在無邊的黑暗中,它是最可靠的向導。青島三面環(huán)海,很早就確定了重要港口的位置,進出船只如梭,燈塔自然不可或缺。”
青島從來就不缺水手和船長,他們的航海故事可以說上三天三夜:“小青島燈塔射程12海里,之所以發(fā)紅光,主要是因為青島灣一帶暗礁很多,需要警示船只注意;另外還要告訴過往船只燈塔北側是一片海灣,無主航道。”小青島位于棧橋東南,小巧如螺,美景天成,與回瀾閣咫尺呼應。小青島原名青島,德國人強占膠澳后將膠澳租地內新市區(qū)定為青島,于是,這海中的孤嶼就成了“阿克那島”,駐兵把守,戒備森嚴。等到日本人打進來,又被重新命名為“加藤島”。不管侵略者怎樣命名,青島居民還是一如既往地稱其為“小青島”。小青島確實小得可愛,海拔17米,面積僅為0.024 平方公里,因其形狀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島”之稱。島距東側海岸370 余米,有長長的海堤與陸地相接。此島原是陸地的一部分,在海浪常年累月的沖蝕雕鑿下,漸與陸地分離,成了今天的浪漫形狀。
小青島上最顯眼的那座塔高16米、燈高32 米的錐形燈塔——遠遠地,在海面上,在蔥翠欲滴的小島中央,捧出了一座挺秀的白色燈塔,宛如芙蓉出水,又如仙子凌波;黑夜來臨,紅色燈火閃爍,“琴嶼飄燈”由此得名。小青島的燈塔已經見證了一個世紀的風雨飄搖。連解放前的舊電影里也能找到它的姣好身影,民間的老相簿就更不用說了。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