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6年,向來特立獨行的女皇武則天,打破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的陳規(guī),親率大臣浩浩蕩蕩地登嵩山舉行封禪大典,并下詔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縣為告成縣,以示“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登封由此得其名。

但很難說這是這座中原古城在華夏史冊上最華麗的一筆,畢竟,這片處于天地之中的風(fēng)水寶地,孕育繁衍了太多的文化氣象和人文底蘊。相傳禹確立王權(quán)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今登封地區(qū))建都立城,拉開了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的歷史序幕,那已是距今四千多年前了。在這漫長的四千年文明史中,登封,或許不如其他古都那樣熠熠生輝、璀璨奪目,但它卻像是一個沉思寡言的智者,磅礴而深邃,內(nèi)斂而質(zhì)樸。
“天地之中”,中國先民的獨特宇宙觀
“中國”最初的意義便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國”,而在先民古老的宇宙觀中,天地的中心就在文明早慧、國家早成、開放富庶的中原,而中原的核心則在嵩山陽城一帶。于是,他們在此觀星量地,并神秘地認為,這個天地相呼應(yīng)的中心,就是王者與上天通話以達“君權(quán)神授”之地。因而這里成為中國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薈萃的中心,而歷代禮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類型的代表作品就此匯聚并得到了真實保留。在此歷史背景之下,2010年8月1日,包括少林寺、中岳廟、觀星臺、嵩陽書院、東漢三闕等在內(nèi)的、 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圍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