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們一遍遍吟誦著“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凄美的宋詞在還是少年的我們心中,鐫刻下浪漫的宋朝印象;一幅《清明上河圖》安靜地“躺”在歷史課本里,畫的尺寸大幅縮小,卻一次次激發(fā)出我們對宋朝繁華無限大的想象;中國歷史名人眾多,但唯獨包公成了公平正義的化身,他的塑像至今面目嚴(yán)肅、正襟危坐在開封府里受人瞻仰;書法老師講到,宋代書法家喜歡將個人的學(xué)識、氣質(zhì)融入書法中,有“宋人尚意”之說,于是更加好奇那孕育了如此宋人的宋朝了……
背起行囊,終于來到學(xué)生時代的夢中之城——開封。有書里見過的熟悉,也有初次相識的驚喜。雖已不再年少,但這卻是少年眼里的“最開封”。
功課一:了解包拯文化
開封府初建于五代后梁時,也稱南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歷代官府中,北宋開封府的規(guī)模最為宏大,作為當(dāng)年宋都汴梁的首府,地位顯赫,有“天下首府”之稱。

在包公斷案的大堂,“正大光明”牌匾下就是大家熟知的“龍頭”、“虎頭”、“狗頭”三口銅鍘,令人望而生畏。在豫劇《鍘美案》中,就有“我不能為民報仇怨,算得什么包青天!叫王朝和馬漢,鍘口以內(nèi)填犯官!”的著名唱段。

北宋時期,東京街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jìn)來。”包公到任后,得知這一情況,毅然決定打開開封府后門,讓告狀者直入大堂,自己面北坐堂審案。因此,歷史上就有了“包公倒坐南衙”之說。

現(xiàn)在的“開封府”是后來重建的,位于開封包公東湖北岸,與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遙相呼應(yīng),在碧波蕩漾的三池湖水映襯下,形成了東府西祠、樓閣碧水的秀美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