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
《紅高粱》之青紗帳里的故事
高密市的民風屬齊俗范圍,其特點深沉、豪放、闊達、文明。既有東北的俠義之風,也有中原人的穩(wěn)健深沉,還不乏南方人的明快、機智。但由于獨特的地理條件,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民情繁雜,民俗差異大,從而產(chǎn)生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春節(jié),俗稱過年。臘八過后,人們擇"吉日"大掃除,粉刷墻壁,洗澡理發(fā),做新衣,以示辭舊迎新。家家做饅頭、蒸年糕,取意"年年高"。添買新碗筷,寓意增添人口。做豆腐,借"都福"之諧音,希求全家幸福。買畫,象征"連年有余"。城區(qū)居民,以大綠豆為主料,用油炒白菜幫塊、胡蘿卜塊、瘦豬肉塊以及蝦米、木耳等,加豬蹄湯冷卻凝結,做"綠豆菜",象征豐滿吉祥。鄉(xiāng)間農(nóng)民,多生豆芽菜或用胡蘿卜絲、粉條、菠菜梗或芫荽梗等做"合菜",取意"全家合睦"。豬頭、糖果和海產(chǎn)品等,舊時多為富人享用,現(xiàn)在已為城鄉(xiāng)居民普通年貨。
除夕,家家掛年畫,貼春聯(lián)。午后,上墳祭祖。傍晚,到街頭"接財神"。入夜,秉燭焚香,燈火通明,人們通夜不眠,稱"守歲"。凌晨五更,吃餃子,辭舊迎新。一般吃用豆腐、粉條和菠菜為餡的素餃子。有的餃子里包上銅錢(現(xiàn)用硬幣),誰吃到就意味著來年發(fā)財。此時,家家燈燭輝煌,鞭炮齊鳴,祭天地,祀祖宗,然后,晚輩給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向晚輩分叩頭錢,稱"壓歲錢"。
二月二,家家吃炒豆,有黃豆、黑豆、地瓜豆和糕豆,麻花以及用小麥面做的“琪子”等多種。家家早起在院內(nèi)、街門口和場院,用草木灰畫大圓圈,中畫"十"字,放五谷雜糧,俗稱"打囤子",祈求豐收。 清明節(jié),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jié),人們多吃冷飯。節(jié)前,給祖墳添土,稱"春祭"。節(jié)日早上吃雞子、單餅,喝高粱米稀飯。兒童頭戴柳條松枝。婦女于日出前到郊外"踏青",祈求一年不害腳痛。城鄉(xiāng)住戶多豎秋千,供青年男女蕩秋千獻技。 端午節(jié),農(nóng)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人們吃粽子。是日,家家門窗插艾枝,小孩手腳腕帶五色線,成人喝雄黃酒,意為消瘟避邪。 每逢農(nóng)歷七月二十一至二十三,高密人有過“財神會”的習俗,尤其是個體戶,到了傍晚迎財神,放鞭炮禮花,家中擺供,大家一起喝酒。
《紅高粱》之婚嫁習俗
秋祭,農(nóng)歷十月初一,人們上墳祭祖。舊時,因農(nóng)事已了,節(jié)后長工下工,F(xiàn)在,人們?yōu)閼c豐收,家家改善生活。 冬至,民間上墳祭祖,吃餃子。家長宴請私塾師傅,表示敬意,并商定來年的聘酬事宜。
臘八,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喝多種雜糧加大棗、花生米煮的粥,稱"臘八粥"。俗說:喝了臘八粥,就把年來數(shù)。解放前,債主多于是日開出帳條,送交欠債戶,所謂"臘八送信,辭灶蹲門"。 辭灶,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三日,舊時俗傳送灶君上天稟報,故稱"辭灶"。晚上人們用麥芽糖果等供奉灶君,口里念叨:"灶王灶王,快上天堂,少說是非,多帶錢糧"。
喪葬,舊時,病人彌留之際,兒女請鄰人幫忙為病人凈面,著新衣。說起喪葬,大家應該都對電影《紅高粱》里鞏俐和姜文那場哭喪記憶深刻。病人咽氣,全家舉哀。親屬到土地廟或城隍廟"報廟"。后由長子手執(zhí)扎槍,站在矮桌上,為死者"指路"。喪家門上貼白紙,門前懸靈幡。死者尸體由兒女親屬抬入棺內(nèi),蓋棺封口,置于當門屋的北側,外加遮靈帳。兒女守靈,親友吊唁,一般守三日。父母死亡,兒女穿白孝衫,鞋上裱白布,戴孝帽、腰束頃(麻)繩,手執(zhí)柳木哀杖。夫亡,妻穿白戴孝;妻亡,夫不戴孝,兒、孫按輩份穿孝服。 舊俗葬期無定時,貧者薄棺速葬,無錢買棺者,用秫秸箔裹尸體,當日埋葬在義田里。富者棺厚遲葬,在家停放棺材有長近一二年之久的。舉行葬儀,稱"出殯"。門口和堂屋撐布棚,陳設香案、祭品,親友吊唁。近親到屋內(nèi)靈前哭吊,遠親在供桌前哭吊。午后起靈,家人親友隨靈哭送。長子至路口摔盆。至墓地,下棺入穴,將火罐和五谷囤放入穴壁旁孔內(nèi),用磚砌嚴墓門,上覆土成丘,插一把秫秸,即成新墳。葬后三日圓墳致祭。此后,"五七"、"百日"、"周年"、"三周年"、"九周年"均要致祭。 祭祖,舊時,富家各家族每年春秋時節(jié),定期舉行祭祀。
莫言和《紅高粱》劇組人員
家祭,凡死者去世之日(稱"周年",10年以后改稱"忌辰")和每年的春節(jié)、清明、端午、冬至,家人在家設供祭祀祖先,以示追念之忱。 祠祭,各大戶均有公祭的處所──祠堂或家廟,設置始祖以下幾代的牌位,平日以精制的木套套之,放在"主樓"里;鄉(xiāng)間設"影房"置"軸子"或稱"家堂"(上寫死者姓名)。平日卷起,放在木盒里,每年除夕,城戶由長者請出牌位擺好,叫"請主";鄉(xiāng)下由長者掛好"軸子",叫"掛影"。當晚擺豐厚供品祭奠。正月初一早晨,周族男人齊集祠堂、影房,按輩次排列,長者上香,帶領后輩叩頭。初二(或初三),藏主、落影。
消夏晚會,1986年夏,高密縣政府在城區(qū)內(nèi)主要廣場舉辦電影、歌舞、戲劇演唱消夏晚會,讓城區(qū)居民愉快度過一個炎熱的夏天,深受群眾歡迎。多年后已成為市民自覺行動,每到夏日,專業(yè)劇團、電影公司、民間演出團隊、街道居民均舉辦各種不同形式的消夏晚會。政久成俗深入人心,也成了民俗。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