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在這生命的綻放之際,非遺技藝煥發(fā)出別樣生機,成為獨屬于河南的 “春日限定”,今天,咱們就一起探尋春日的非遺瑰寶,感受春天的第一縷馨香吧。
開封·汴京宋室風箏
《燕子風箏》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汴京宋室風箏作為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造型逼真,畫工細膩,扎工精巧。它最獨特之處在于象形類品種豐富,大多取材于蟲、魚、鳥、獸類,具有濃郁生活氣息和鄉(xiāng)土氣息,其中最出名的代表作就是《百蝶圖》和《雙頭鸚鵡》風箏。
《百蝶圖》風箏
電視劇《清平樂》中的大雁紙鳶就是宋室風箏,在《清明上河圖》里同樣出現(xiàn)過風箏的身影。宋室風箏的圖案全部由手工繪制,用竹骨薄絹勾勒春日詩意。每到清明時節(jié),龍亭湖畔的紙鳶與垂柳相映成趣,仿佛在云端書寫春日的詩行,讓千年古都的春天在天際綻放。
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放紙鳶的兒童
洛陽·平樂牡丹畫
平樂牡丹畫創(chuàng)意園區(qū) 圖源:新華社
洛陽平樂牡丹畫承襲千年漢魏文脈,以工筆重彩展現(xiàn)國色天香。平樂作為“中國牡丹畫第一村”,全村年創(chuàng)作品超50萬幅,生動詮釋了藝術與生活的完美交融,成為黃河文化滋養(yǎng)下綻放的民間藝術瑰寶。
平樂農(nóng)民畫的牡丹畫 圖源:央視三農(nóng)微信公眾號
平樂村自古就有種牡丹、愛牡丹、畫牡丹的風尚,當春天人們浸潤在牡丹花香里,孟津平樂村的農(nóng)民牡丹畫師們,用畫筆定格牡丹的盛世容顏,既傳承唐宋遺韻,又融入現(xiàn)代審美。
鶴壁·浚縣泥咕咕
國家級非遺?h泥咕咕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春之信物。手工藝人們用黃膠泥捏制出的泥咕咕,種類繁多、色彩鮮艷、造型淳樸生動,輕輕一吹尾部的兩個小孔,就會發(fā)出“咕咕”的聲音。
如今的泥咕咕被稱為“指尖上的活化石”,泥哨吹響時的“咕咕”聲,既是對寒冬的送別曲,亦是喚醒春耕的號角。手工藝人們用掌心捏出的“春日圖騰”好看還好玩,承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傳承價值。
三門峽·捶草印花
圖源:黃河時報
“棒槌敲得梆梆響,大伙一起捶草忙,你捶花來我捶草,捶出件件花衣裳……”手工藝人槌起槌落,這是在棉布上起舞的古老技藝。捶草印花是三門峽陜縣西張村鎮(zhèn)人馬寨村當?shù)赜弥参锎吠氐挠∪炯妓,以芊棒棒草為天然染料,通過布面夾草、石面捶拓工藝形成葉脈清晰的綠白紋樣。
圖源:小紅書@綿羊兒Mianyanger
圖源:小紅書@Ellen
捶草印花,拆分開來,每一個字都是一道工序,而它們組合在一起,又是一個故事、一種風情。草之魂、花之韻,在匠人手下輕捶慢印間悄然綻放,將大自然化作斑斕色彩,于織物間流淌,講述著天人合一的古老哲思與不朽情懷。
南陽·打春牛
圖源:內(nèi)鄉(xiāng)縣衙博物館
“一鞭風調(diào)雨順,二鞭五谷豐登!”每年春天,南陽內(nèi)鄉(xiāng)縣衙的“打春牛”民俗總會準時上演,儼然成為千年以來的春日“開工儀式”。
圖源:南陽市攝影家協(xié)會
這項延續(xù)千年的國家級非遺,用彩紙扎制的耕牛承載著中原農(nóng)耕文明的智慧。揮鞭擊碎春牛腹中的五谷,金黃麥粒灑落大地,不僅宣告春耕序幕的拉開,更讓現(xiàn)代人觸摸到“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古老時間哲學。
信陽·毛尖茶制作技藝
信陽茶山 圖源:人民網(wǎng)
春山初醒,于晨霧中吐翠,毛尖嫩芽凝露而綻。作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信陽毛尖因其獨特的手工技藝造就不同凡響的品質(zhì)。信陽毛尖茶采制技藝承襲2300年古法精粹,是將信陽毛尖通過采摘、攤晾、炒制、存儲等9道工序制成茶葉的傳統(tǒng)制茶技藝。
采茶 圖源:中國茶葉博物館茶友會
一盞碧湯,盡顯“香高味濃”的中原春意。這場跨越千年的技藝對話,讓每片嫩芽在春日里涅槃。細圓緊直的翠毫沉浮間,氤氳著信陽非遺茶韻,濃縮為舌尖上的第一縷春意。
周口·淮陽太昊陵廟會
肇始于六千年前伏羲文明的太昊陵廟會,以國家級非遺“太昊伏羲祭典”為核心,融合多種傳統(tǒng)非遺文化,從農(nóng)歷二月二持續(xù)到三月三,是春季非遺盛會。春陽煦暖之際,千年民俗在此煥發(fā)新生,成為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鮮活見證。
農(nóng)耕智慧的傳承,百花盛放的歡慶,紙鳶凌空的童趣,廟會煙火的熱鬧,河南非遺正以古老又年輕的方式續(xù)寫著“春滿中原”的故事,這個春天,不妨赴一場與非遺的約會。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