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在鑲嵌漆畫傳習所舉辦的“以勺為筆 融糖為畫”非遺研學班上,傳承人何斌講述了中國糖畫的歷史淵源和技藝傳承,并現(xiàn)場進行耐心指導,糖液在學員們的手上瞬間變成了小兔子、小金魚等生動可愛的動物形象,讓大家玩出了文化味、幸福味。非遺研學班的成功舉辦,弘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非遺文化走進群眾生活,助力非遺文化綻放新光彩。
近年來,淇縣高度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弘揚與傳承,投入資金200余萬元,先后創(chuàng)建了淇縣云夢山黑陶省級非遺示范展示館1個,中原農(nóng)耕等市級展示館4個,以及李氏木雕等市級傳習所4個。借助這些非遺館所,淇縣定期組織開展剪紙、糖畫、木雕等非遺研學班,培訓云夢小學、陽光小學學生1000余名,進一步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孩子們零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4月8日,在李氏木雕傳習所開設的療愈木雕(紅木簪子制作)研學班上,傳承人李志勇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木雕文化的歷史淵源、木雕的分類,向大家展示了木雕的工具、技藝流程,以及木雕作品的內(nèi)涵和文化傳播影響力。隨后,李志勇向大家介紹了傳統(tǒng)木雕工藝中工具的使用和基本的打磨手法,并指導大家親自動手體驗。學員們通過親手制作紅木簪子,識技藝之美,享手作之趣,盡情釋放對生活的熱愛。經(jīng)過3個多小時的操作,一件件精美的紅木簪子在學員手中誕生。學員們在自己動手制作的過程中,領略了匠人對待工藝的專注與堅持,深刻感受到了木雕大師的工匠精神和傳統(tǒng)工藝的魅力。
除了如火如荼的研學班,淇縣2024年“非遺進校園”活動也相繼展開。在陽光小學,市級非遺傳承人劉朋飛講解了《擁抱綠色》《雷鋒精神代代傳》《封神魅力》等主題課程,與孩子們面對面交流傳統(tǒng)文化,使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激發(fā)了同學們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濃厚興趣,進一步推動大家由“看傳承”到“要傳承”的思想轉(zhuǎn)變,豐富了同學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通過開設研學班和社團課,更好地傳承與弘揚非遺文化,引導青少年了解歷史與藝術,喚醒文化自信,促進文化認同,進一步增強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淇縣文廣旅局黨組書記、局長郭慶軍說。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