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年前,王寅寫給楊錫璋的信。 本報記者 楊之甜 攝
在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探索商文明”展廳中,一封21年前上海高中生的手寫信受到不少游客關注。信是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東昌中學學生王寅寫給“楊爺爺”的,信中表達了自己參觀安陽殷墟后的感受以及對考古的認識等。前不久,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委托上海媒體幫忙尋找當年那位高中生王寅,同時邀請王寅“故地重游”,希望她能夠來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走一走,也看一看當年的那封信。
“@王寅,殷墟博物館正在呼喚你!”……經(jīng)多方努力,3月18日,記者獲悉,當年寫信的上海女孩王寅找到了。“近期我會應邀到安陽回訪!”王寅說。
2003年,作為上海市文博夏令營營員,王寅來到安陽參觀殷墟。這次旅程讓原本就喜愛文物、歷史的王寅更深刻地認識到,“不能只有對文物感性的認識,更要理性地學習歷史,這樣才能深刻地參透文物背后的故事,感知一個社會、一個朝代的脈動”。
回上海后,王寅仍然心潮澎湃,懷著對考古工作的熱愛與憧憬,她給當時為他們講解的老師、殷墟發(fā)掘研究工作者“楊爺爺”寫下這封信。
信中說:“此次到河南,我了解了許多關于悠久的中原文化知識,深深地被這種文化精髓所體現(xiàn)的民族精神震撼,但我最大的收獲是認識了您——一位獻身于歷史文物的學者。”“安陽讓我看到考古工作的艱辛與現(xiàn)實,您讓我見識了一位考古工作者的平凡與偉大……”
何毓靈介紹,“楊爺爺”就是著名的考古工作者楊錫璋。
1958年,楊錫璋從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yè)后,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4年后,他來到河南安陽考古工作站,參與殷墟的發(fā)掘與研究工作。他曾主持發(fā)掘了郭家莊160號墓,出土銅、陶、玉、石、骨、牙、竹、漆等各種器物300多件,“河南殷墟郭家莊160號墓”入選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
殷墟遺址的青銅和甲骨陪伴楊錫璋走過四十多年。他曾說過,“我這一輩子就貢獻給殷墟了。對發(fā)掘殷墟、了解殷墟、研究殷墟,我算貢獻了一部分力量。”
2021年2月24日,楊錫璋先生在蘇州病逝,享年86歲。他的一些手稿、日常用品、信件在殷墟博物館新館“探索商文明”展廳展出。
王寅的信為何會被展出?
去年,何毓靈在整理策展材料時發(fā)現(xiàn)了這封信。“有很多人給先生寫信,大部分信件都是談論學術問題,但這封信非常特殊,一個高中生懷著滿腔的熱情給先生寫信,來討教、學習。”作為“探索商文明”展覽的策展人,何毓靈被信中真摯的情感所打動,決定將這封信展出,讓更多的人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情感連接。
何毓靈說,21年前,一個年輕人對文物、對文化有如此執(zhí)著的熱情,這也是一種傳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