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全國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十佳案例評選中,河南省“隋唐洛陽城大遺址保護與城市發(fā)展和諧共處”、“探源賈湖文化 尋根中華文明”入選十佳,“往事越千年 曹操高陵遺址保護展示項目”入選優(yōu)秀案例。縱觀此次評選,河南“十佳案例”“優(yōu)秀案例”的入圍總數(shù)量,位居全國前列,充分彰顯了河南文化大省、文物大省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凸顯了河南在考古遺址保護展示方面的突出成就。
這些入圍案例都有哪些經驗和做法值得學習?
為進一步提升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利用水平,即日起老家河南新媒體矩陣將在“典型引領”欄目,就入圍的這三大案例推出系列報道,深度解析其在考古遺址保護展示方面的經驗做法。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位于中原大地上的洛陽,是名副其實的“十三朝古都”,這里不僅是史學家司馬遷筆下的“三代之居”,更是盛唐時期武則天治下的“神都”。
千年時光流轉,氣勢恢宏的應天門、天堂、明堂成為跨越古今的古都地標,九州池的靜影沉璧依然為城市帶來靈動色彩,身著漢服的青少年穿梭在街巷間,昔日的盛唐氣象與當下的潮流都市和諧交融……始建于公元605年的隋唐洛陽城,在1400多年后呈現(xiàn)出一幅“古今輝映、詩與遠方”的生動景象。
“隋唐洛陽城大遺址保護與城市發(fā)展和諧共處”與良渚遺址、漢代;韬顕z址等一道,成功入選全國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十佳案例,標志著隋唐洛陽城遺址實現(xiàn)了從“保起來”到“美起來”再到“活起來”的新跨越。
【“保起來”】
一張藍圖繪到底,創(chuàng)立“避開老城建新城”“先考古、后建設”的洛陽模式
悠悠厚土,河洛岸邊,隋唐洛陽城先后作為隋、唐、五代、北宋的都城或西京,歷時530年之久,是中國古代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是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技藝的巔峰,也是我國現(xiàn)存隋唐時期保存較為完整的大型古代城市遺址。
和其他古代大型城址不同的是,隋唐洛陽城位于洛陽城市核心區(qū),矛盾問題多,保護難度大,保護成本高。在發(fā)展中,如何統(tǒng)籌城市建設與隋唐洛陽城保護的關系?
據(jù)洛陽市文物局總工程師薛方介紹,上世紀50年代以來,洛陽在城市總體規(guī)劃建設中先后創(chuàng)立了“避開老城建新城”“先考古、后建設”的“洛陽模式”。在三、四期城市總規(guī)編制過程中,始終堅持有效避讓了隋唐洛陽城等大遺址,形成了以北部邙山皇陵區(qū)——隋唐城宮城核心區(qū)——定鼎門遺址——龍門為主的縱貫南北的城市歷史景觀軸線和洛陽組團式的空間布局。
在里坊區(qū)保護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和按照“宜留則留、宜搬則搬、就近就便”原則,對必保項目、恢復性工程和歷史主路網區(qū)域的居民予以搬遷;對留下的原住民進行有序整合、集中安置,并配套基礎設施;結合遺址保護,結合遺址保護,引入研學教育、考古體驗、體育休閑、生態(tài)田園等產業(yè),實現(xiàn)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鄉(xiāng)村振興和諧共贏。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城工作隊與洛陽市考古研究院一同對隋唐洛陽城進行了70年的考古研究,基本厘清了隋唐洛陽城的基礎格局。在此基礎上,為做好隋唐洛陽城遺址的保護管理和有效利用,洛陽市規(guī)劃建設了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目前,對隋唐洛陽城遺址的考古發(fā)掘研究工作仍在持續(xù)當中,并根據(jù)遺址的保存狀況和保護展示的需要,靈活選擇原址露明、地面標識等多種措施,輔以數(shù)字化等高科技展示手段,建設各具特色的考古遺址公園。針對永泰門遺址,則計劃采取地面標識展示,用突出、醒目的不同材質提示遺址本體的歷史信息。
【“美起來”】
一址一策,直觀展現(xiàn)隋唐洛陽城恢弘大氣的歷史風貌
“晴陽晚照濕煙銷,五鳳樓高天泬寥。野綠全經朝雨洗,林紅半被暮云燒。”
太和六年(823年)八月十日,白居易登上五鳳樓,將洛陽美景盡收眼底,在《五鳳樓晚望》一詩中,他如是寫道。
白居易筆下的五鳳樓,正是如今洛陽地標性建筑應天門,原名則天門,始建于隋大業(yè)元年(605年),神龍元年(705年)改稱應天門。
應天門是中國古代規(guī)格最高的城門,城樓下開有三個門道,門前置有象征皇家威儀的雙向三出闕,東西兩邊共計十二闕,是古代城門建制的最高等級、天子享用的最高禮制,有“天下第一門”之稱。
2016年,由清華大學教授郭黛姮先生設計的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開工,2019年9月,應天門遺址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是洛陽按照‘一址一策’系統(tǒng)性展示手法的一部分。”薛方表示,除應天門外,天堂明堂、定鼎門、九州池、南城墻等遺址的文物保護展示工程也都是按照“一址一策”的辦法執(zhí)行的,宮城核心區(qū)遺址展示面積達930畝。觀眾可以比較直觀、全面了解考古遺址的基本信息和盛唐氣象。
2007年以來,洛陽已累計投資80多億元用于征遷和環(huán)境治理,并確定了“一區(qū)一軸一帶、兩片三環(huán)”的保護展示空間格局。遺址保護展示面積達8300畝,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經成為洛陽再現(xiàn)千年古都昔日輝煌新的城市名片和文化地標。
【“活起來”】
抓住年輕人的心,國家遺址公園煥發(fā)新生機
2020年,隋唐洛陽城宮城區(qū)“四點一區(qū)”成功創(chuàng)建4A級景區(qū)。
在宣傳上,隋唐洛陽城登上央視戲曲春晚洛陽分會場,央視中秋晚會均在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錄制。此后,這里相繼承接《登場了!洛陽》《風起洛陽》等影視制作,并作為河南省第十四屆運動會開閉幕式的舞臺……
據(jù)統(tǒng)計,2023年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累計接待游客超400萬人次,成為網紅打卡地,入選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100家文旅消費新場景名單。
有著1400年歷史之久的隋唐洛陽城遺址是如何實現(xiàn)“活起來”并煥發(fā)新生的?
薛方表示,在確保遺址安全的前提下,洛陽一直在探索開展大遺址的相容使用,植入城市經營和運營前置理念,打造具有自我造血功能、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城址共生的新時代國家遺址公園。
洛陽依托天街片區(qū)及周邊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以研學旅行教育為抓手,在隋唐洛陽城宜人坊遺址上通過墊土和“疊壓”的方式規(guī)劃建設了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并于2020年7月26日正式對公眾開放。開營以來,接待學員超過 6.8萬人次,總營收約1500萬元,實現(xiàn)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讓千年遺址煥發(fā)新生,如何抓住年輕人的心是關鍵。對此,洛陽在應天門、九洲池等遺址保護展示建筑內部舉辦了一系列諸如燭光音樂會、宮廷下午茶等藝術生活體驗活動,受到了年輕人的熱捧。
與此同時,在這里舉辦的全城劇本殺、博物館奇妙夜、隋唐洛陽城國風穿越節(jié)等活動,更是讓一直在年輕群體中的熱度持續(xù)攀升。從去年的牡丹文化節(jié)到今年的春節(jié)假期,年輕人所帶起的洛陽的“漢服經濟”火爆出圈,特別是應天門、九洲池等景區(qū)內部游客爆滿,一半以上都穿著古裝漢服,仿佛穿越一般,被網友稱為“全城NPC”,熱度持續(xù)攀升。
隋唐洛陽城遺址下一步還有哪些規(guī)劃?
“在數(shù)智應用開發(fā)、數(shù)據(jù)監(jiān)控分析及多途徑應用、數(shù)字資源管理等先進保護和管理手段的應用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遺址的宣傳推廣方面,今后仍需在專題展覽展示、策劃主題活動、城市空間氛圍營造及融媒多渠道推廣等方面多鉆研、多嘗試。希望依托更豐富的內涵、更多元的手段,將洛陽的大遺址推向全國乃至世界。”薛方說。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