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洛陽的古建筑,相信大多數(shù)人最先想起的一定是關林、洛陽民俗博物館。其實,在洛陽還有許多特色古建筑,個個低調又大有來頭……
洛陽這些特低調的古建筑,你知道在哪里嗎?
祖師廟建于元末明初,是為了紀念道教的始祖老子而建的。
如今的在老城區(qū)北大街北口的洛陽老子紀念館是在祖師廟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清朝時期,這里曾經(jīng)供奉過道教中鎮(zhèn)守北方的神靈真武大帝,所以又被稱為真武廟或玄武廟。在清朝末年這里又重新改為祖師廟。
祖師廟占地面積約1700平方米,現(xiàn)存前殿、大殿和東耳房。其中,大殿坐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3間,殿內左右暖閣各1間,歇山頂,四周斗拱,飛檐起翹,琉璃瓦覆蓋,頂部正脊兩端有陶塑龍吻,脊背飾龍、荷花彩陶浮雕,殿頂四角戧背上塑四神。
大殿內,除了兩米多高的老子雕像外,旁邊還站立著兩名“童子”。殿內墻壁上繪制的彩色壁畫,生動再現(xiàn)了老子的重要經(jīng)歷。包括老子出生、拜師、在洛陽擔任守藏史、著《道德經(jīng)》、西出函谷關等。
2006年,祖師廟憑借其大殿及殿內典型元代風格的梁架結構,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龍廟位于偃師山化鎮(zhèn)石家莊村南,廟宇坐北朝南,臨伊洛河而建,占地3400平方米,建于清代嘉慶年間,是當?shù)卮榧o念治水能手黃守才、祈福船運平安而修建的,廟宇內關于黃守才治水故事的雕刻和圖畫隨處可見。
九龍廟保存下來的建筑,從南而北有鐘鼓樓、偏殿、正殿、后殿和耳房。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正殿,磚木結構,坐落于廟院中心平臺上,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基本呈正方形。大殿內部為四柱六梁,均彩繪,四角斜梁上飾垂花式壽桃木雕,梁柱接榫處有雀替。脊檁上有“大清嘉慶十六年二月初三日創(chuàng)”字樣。
2006年,九龍廟被國家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九龍廟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洛陽呂祖廟位于老城區(qū)北部的邙山之上,建于清康熙年間,是為了紀念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的呂洞賓而興建。
初建時,其規(guī)模較小,后經(jīng)多次重建和擴建,規(guī)模逐漸擴大,現(xiàn)存有山門、前殿、正殿、配殿、廂房等建筑,廟內三進兩院,布局嚴謹,紅墻黃瓦,磚雕栩栩如生。
呂祖廟坐西朝東,現(xiàn)有建筑依山勢起伏而建,由前至后呈臺階式上升。呂祖廟的山門為磚石結構,面朝東。山門內側正中有一朵碩大的牡丹,兩邊的二龍雕刻精美,生動傳神。入山門后拾級而上,穿過卷棚,是呂祖廟的前殿。殿前古樹環(huán)繞,青煙裊裊,朱窗若隱若現(xiàn)。殿內正中的方形供臺上為呂祖閣,閣內供奉呂祖像。前殿后為正殿,兩側有配殿、廂房。此外,廟內還有石獅一對,古碑十多通。
2008年6月,洛陽呂祖廟被河南省政府列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南岳廟位于伊川縣鳴皋鎮(zhèn)鳴皋村北的衡桃山上,始建于北魏,坐北朝南,殿閣雄偉,雕梁畫棟,飛檐挑角,F(xiàn)存大殿,磚木結構,面闊三間,山門、廂房、后殿為當代新建,規(guī)模宏大,建筑精美。南岳廟為伊川八大景之一。相傳北魏孝文帝南巡,尊鳴皋主峰為南岳衡山,建廟祭祀,香火鼎盛。
大殿為歇山式建筑,面闊11.3米,進深10.35米,殿內建筑有圓形立柱兩根,四周有假昂28個,部分瓦當屬唐代建筑,殿內寬9米,中門寬2.3米。殿東墻壁的明代壁畫,因年久失修,脫落嚴重。殿西壁畫為現(xiàn)代繪制。
大殿門東側有數(shù)通歷代重修碑,一通為清康熙年間重修碑記,另一通為清乾隆四十一年金粧(zhuāng)南岳廟正殿寢宮神像碑記。
2008年9月,南岳廟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官廟位于洛龍區(qū)李樓鎮(zhèn),該廟始建于魏晉時期,鼎盛于隋唐,本是為祭祀堯、舜、禹而建,又名三皇廟、三元廟。清道光年間,三官廟被洪水沖刷,唯獨大殿在水中屹立不倒。后來,村民們籌款把廟遷到了現(xiàn)在的位置,并多次捐資修繕。
三官廟現(xiàn)存一軸三進,一進為三官大殿,供著天官、地官、水官,三開間,硬山式土木建筑,二層臺梁柱,梁上有山水、龍鳳圖案,間有孔雀、牡丹彩繪陪襯,十分精美;二進三進分別是大王殿、三儀殿、十王殿等沿軸線分布,均為硬山式臺梁土木建筑。如今,三官廟內有各種重修記載、記事碑刻34通,明清石碑18通。
2017年12月,三官廟被洛陽市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孟津里村的南部有一座泰山廟,此廟始建于唐朝,明清時期經(jīng)過重修和復建,曾有“懷慶府八縣第一廟”之稱。
泰山廟坐北朝南,布局精巧,廟內建筑錯落有致,主要供奉五岳之尊泰山神——天齊仁圣大帝,目前,廟里還留存有清代石碑、建筑構件和古樹等。
據(jù)村里人介紹,每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八,這里都會舉辦傳統(tǒng)廟會,熱鬧非凡,歷史上曾有“南有關帝廟,北有泰山廟;南有關林會,北有里村會”之說。
老君廟位于偃師大口鎮(zhèn)郭家村。據(jù)當?shù)厝酥v述,這座廟經(jīng)清朝乾隆年間一位名叫郭民膏的老人重修,現(xiàn)存大圣殿和太清宮兩座相連的古建筑,均為硬山式磚木石混合結構。
大圣殿為三架梁帶前廊,正脊施二龍戲珠圖案,頂覆灰色板瓦,檐下有石質斗拱8攢,斗拱兩側施有花卉圖案,斗拱與斗拱之間有減底淺浮雕人物故事6幅,斗拱下有石質臥坊、立坊及雀替。廊前有2個青石質明柱,門口有石獅2個。
太清宮建筑風格同大圣殿,只是刻畫內容及楹聯(lián)有所不同。大圣殿和太清宮廊前有弧形磚券門洞相連。大圣殿和太清宮兩殿連在一起,且石刻內容繁多、精美,堪稱一絕,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石料好、淺刻藝術高超,可謂建筑精品。
偃師城隍廟位于北關社區(qū)。偃師城隍廟坐北朝南,山門洞開。
進門,為長達50米的通道。通道之北,經(jīng)香爐、卷棚,便是廟內核心建筑——城隍大殿。殿南為一大型戲樓,斗拱飛檐,與舞臺有通道相連;殿東有大鐘,鐘旁豎清代碑刻等;殿西有清代青磚殘垣及立柱等。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