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本書打開一座城市,從甲骨文讀懂“中華字都”。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詩詞,一張張跨越千年的甲骨文拓片、一個個生動有趣的甲骨文字……讓讀者從翻開書頁那刻起就如同置身“中華字都”,既能感受詩詞之美、文字之妙,又能認識安陽、了解安陽。
談起《誦詩識字來安陽——百詩百字》一書,主編劉楊侃侃而談。她介紹,這本書在編寫過程中五易其稿,經(jīng)過反復推敲打磨,從中小學教材、各類詩詞書籍、經(jīng)典著作和安陽文化地標楹聯(lián)中收集詩詞、佳句100篇,按照內容反映的時代進行排序。翻開這本書,讀者不僅能看到李白、王維、高適、王安石等著名詩人筆下的安陽盛景,還能領略到民族英雄岳飛、三朝宰相韓琦等名人名仕的風骨,更能從中感受“世界第八大奇跡”紅旗渠的精神偉力。“全書富有濃郁的安陽歷史文化色彩,書中的100個甲骨文字選自甲骨文合集的原始拓片,讀者可通過甲骨拓片一睹甲骨文字的古老‘真容’,在紙上‘觸摸’3000多年前殷商先人留在甲骨上的刀刻之筆。為了給讀者呈現(xiàn)這100個漢字的生動演變,編委會從不同朝代的金石碑帖和書法遺珍中收集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書體,能使讀者直觀地了解漢字的演變。”劉楊說。
圖片源自安陽市新華書店微信公眾號
閱讀推廣人張旖軒來自安陽市銀杏南校。在活動現(xiàn)場,她不僅與大家分享了北宋政治家韓琦的《安陽好》,還用嫻熟、優(yōu)美的甲骨文操演繹了“人”“女”“舞”三個字,贏得現(xiàn)場觀眾陣陣掌聲和贊嘆。她說:“第一次跟媽媽一起讀這本書時,‘好’字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甲骨文字形由‘女’‘子’組成,看上去就像一位美麗的媽媽抱著乖巧的寶寶,特別溫馨。很幸運能把這本有趣又美好的書推薦給同學們。”
“‘陽’字的甲骨文字形由‘阜’和‘昜’組成,甲骨文字中‘阜’是山的意思,而陽的本義是山的南面,后引申為明亮等含義。大家看,這一個字形像不像太陽散發(fā)出光芒,給人很溫暖的感覺。同時,甲骨卜辭中‘陽’也用作地名,正如我的家鄉(xiāng)安陽一樣。”來自安陽市第一中學的李杭奇是閱讀推廣人之一,他現(xiàn)場為大家講解了甲骨文“陽”字,并飽含激情地誦讀了民族英雄岳飛的《滿江紅》。現(xiàn)場觀眾情不自禁地跟著他一同誦讀,線上觀眾也紛紛點贊留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在該書序言中寫到,傳承與創(chuàng)新并進,誦詩與識字相融。以詩詞連綴起一部生動的安陽城市史、人物史,從甲骨文開始探尋漢字演變。了解安陽文化,才能更熱愛這座古城;認識甲骨文,了解甲骨文,才能愛上甲骨文。安陽,值得以“詩”頌揚;安陽,理應以“字”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