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綠野徘徊月,晴天斷續(xù)云。——徐鉉(五代)《春分日》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春溪水族圖》 開封市圖書館供圖
“春分”的分意思是一半,是一分為二,晝夜平分、寒暑平衡。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所以春分在古時又被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仲春”“春半”。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中寫道:“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農(nóng)歷書:“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兩極除外),又當(dāng)春之半,故名為春分。”春分日,平分了晝夜,也平分了整個春季。這一天晝夜幾乎相等,其后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
春分時有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fā)聲;三候始電。”春分過后,氣溫回升較快,南燕北來,水軟風(fēng)輕。華北江南幾乎同時進入了明媚的春天。俗話講:“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過后忙耕田。春分之后春耕農(nóng)忙也就要開始了。遼闊的大地上,岸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jié),油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黃。
春分時節(jié),有“春分到 蛋兒俏”的民間說法,因此春分豎蛋也成了一種延續(xù)至今的風(fēng)俗傳統(tǒng),此外民間還有送春牛、春社、祭日、吃春菜等風(fēng)俗。所謂春菜就是一種野莧菜,鄉(xiāng)人稱之為“春碧蒿”。從田野中采摘回來的春菜一般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所謂“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所以春分時節(jié)為大家推薦的宋代美食就是“蒿蔞菜”。
菜品圖片源自《宋宴》一書 開封市圖書館供圖
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提到“嫩莖去葉,湯灼,用油、鹽、苦酒沃之為茹。或加以肉臊,香脆,良可愛。”即在春天采摘蒿蔞嫩莖,去葉,用熱水灼過,再用油、鹽、醋等澆上去做成菜,也可以加上肉臊子,又香又脆。不過林洪的鄰居李竹野告訴他這道菜還可以做成魚羹。由于蔞蒿清香脆嫩,是初春時的上好鮮蔬,所以備受喜愛。陸游有詩云:“舊知石芥真尤物,晚得蔞蒿又一家。”再如蘇軾賦《春菜》:“爛蒸香薺白魚肥,碎點青蒿涼餅滑。”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fù)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