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地處中原腹地,歷史上擁有燦爛的文明,遺留下來的古跡、文物、傳說難以計數(shù)。這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也是一種難以割舍的精神寄托,是當?shù)匕傩蛰呡呄鄠鞯泥l(xiāng)土情懷。雖然有些歷史遺跡已不復當年的模樣,甚至湮滅在歷史的煙云中,但留下的文化情懷,讓我們難以割舍。
一口大鐘
輾轉流離幾十載
2012年春暖花開的一天,位于郾城區(qū)龍城鎮(zhèn)的化身臺興國寺如同往常一樣,迎接著信眾和游客,這其中就包括來自郾城區(qū)孫莊鄉(xiāng)前周村、后周村(現(xiàn)前周社區(qū)、后周社區(qū))的數(shù)十位村民。他們在大殿游覽時,發(fā)現(xiàn)大殿東北角有一口鑄鐵的大鐘,上面一段“大清國河南開封府直穎許州郾城縣東十里東岳廟造神鐵古”的銘文引起了村民們的興趣,銘文中的“郾城縣東十里東岳廟”指的正是村子附近的周大廟。
化身臺興國寺內的大鐘為什么記錄著關于周大廟的銘文呢?消息傳開后,很快引起了一些村民的興趣。家住周大廟附近的周紀安與附近村莊的村民、老教師一起再次趕往興國寺查看。他們看到,這口鐘是鑄鐵所造,上部有盤龍環(huán)頂,鐘口為八瓣蓮花,其中一瓣已嚴重破損。鐘上的銘文清晰可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大清國河南開封府直穎許州郾城縣東十里東岳廟造神鐵古,重量百余斤。宣統(tǒng)庚戌年三月十五日立。”這些銘文證實,這口大鐘的確為周大廟所有。
據(jù)說,周大廟原來的確有一口鑄鐵大鐘。1944年,侵華日軍的飛機常在這一帶轟炸,當?shù)卮迕癖惆阎艽髲R里的大鐘運往沙河南岸的紅十字會,以代替防空警報器。日軍投降后,村民們準備將大鐘運回,不料途中遭遇一陣槍炮,拉車的牲口受驚,大鐘遺失在河灘上,被隨后的一場大水沖走,至此再無影蹤。
鑄鐵大鐘的發(fā)現(xiàn)重新燃起了村民們對周大廟的懷念。雖然當年那座規(guī)模宏大、香火鼎盛的廟宇早已不復存在,但在當?shù)厝说纳钪校耘f延續(xù)著許多因周大廟而興起的習俗,比如廟會。隨后,他們建起了一座新的周大廟。
一座大廟
見證數(shù)百年滄桑歲月
日前,筆者前往位于市區(qū)邙山路北段的周大廟進行探訪。呈現(xiàn)在筆者眼前的是一座普通的二層民房,若不是墻上的匾額和門前的裊裊煙霧,很難看出這里是一座廟宇。廟內供奉著十幾尊泥塑神像,廟門前一通立于清朝的石碑,上面的字跡已模糊不清。據(jù)碑文記述,清朝時曾對東岳大廟進行過一次修葺。
前周社區(qū)居民周紀安告訴筆者,如今,每逢農(nóng)歷初一、十五,這里香火依舊,不僅有許多老年香客,也有不少年輕人前來進香祈福。
在周紀安的記憶中,歷史上的周大廟由十幾間瓦房組成,分為前殿、大殿、后殿和偏殿,面積足有一座操場那么大。廟里有許多石碑,還有一棵兩人都不能合抱的古柏。大殿里有十幾尊泥塑神像,栩栩如生。大殿前有一座香爐,香火鼎盛,周圍十幾個村子的村民都常來這里燒香。
周大廟又稱東岳大廟,因為這里供奉的是周文王和東王黃飛虎。周文王是周朝大名鼎鼎的一代明君,《史記》中就有“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記載。黃飛虎是周朝的開國大將,也是民間傳說中的東岳大帝。傳說,黃飛虎本是商朝位居一品、七世受封的武成王。因其妻賈氏進宮朝賀時遭紂王調戲而自墜摘星樓,其妹黃貴妃憤而打妲己誤傷紂王,被紂王推下摘星樓,黃飛虎一怒之下反朝歌而歸武王,立下了扶周滅商的不世功勛?上У氖牵诤幽蠞瞥嘏c張奎的交戰(zhàn)中,黃飛虎不幸殉國。后來姜子牙封神,黃飛虎被封為東岳泰山天齊仁圣大帝,位居五岳之首。
筆者眼前這座周大廟的前身始建于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建成后的數(shù)百年間,雖歷經(jīng)風雨而香火不絕。原來的周大廟何時損毀,當?shù)厝艘矝]有統(tǒng)一的說法,只有那宏偉的規(guī)模、古老的文化在他們的記憶中歷久彌新。
一種情懷
久久縈繞在心頭
古老的建筑難以抵擋社會前進發(fā)展的步伐,原來的周大廟最終消失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然而建筑可以毀壞,心中的牽掛卻難以抹去,只會隨著時間的發(fā)酵演變成對這片土地的情懷,成為一種無形的文化地標。周大廟附近的居民們將周大廟原址附近的一座二層小樓騰出,改建成今天的周大廟。在這棟略顯簡陋的小樓里,飄出了幾十年的風也不能吹散的香火,傳承著早已扎根在當?shù)匕傩招闹械臉闼匚幕?/div>
周紀安向筆者介紹,現(xiàn)在雖然看不到周大廟昔日的風采了,但這里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五舉辦廟會的習俗卻被保留下來。每年這個時候,香客們平日捐贈的錢都被用來辦廟會,請戲班、舞獅龍、踩高蹺、劃旱船,熱鬧非凡。
盡管如此,當?shù)鼐用裥闹羞是有許多遺憾。66歲的前周社區(qū)居民周小友說:“我從小就生活在周大廟附近。雖然現(xiàn)在香火依舊,但其氣勢跟過去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66歲的后周社區(qū)居民周春花說:“我家就在后周,看著周大廟成了現(xiàn)在這個樣子,我心里覺得十分惋惜,希望傳統(tǒng)文化能夠傳承下去。”
而周紀安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夠重建周大廟。他說:“加大對文物的保護力度,不僅可以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蘊,對發(fā)展旅游業(yè)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居民們對周大廟的深厚情懷溢于言表,也難怪他們當年在興國寺發(fā)現(xiàn)東岳廟大鐘時激動的心情。那是一種文化的尋根,是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物質生活如何豐富都無法取代的,對于文化血脈的眷戀。
一個傳說
在此地流傳不衰
如今的周大廟,最吸引人的就是每年的廟會。然而在周紀安記憶中,他小時候的廟會,必演一出叫《下河東》的劇目,是與此地有關的一段傳說,如今卻已不再上演。
下河東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講述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征討北漢的一段故事。趙匡胤錯信奸臣歐陽方讒言,委以帥印。歐陽方背信棄主,私通北漢,臨陣反戈。趙匡胤險些被俘,幸而先鋒大將呼延壽廷忠心赤膽,打敗了敵軍,救駕有功。然而歐陽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反誣呼延壽廷叛亂。趙匡胤不辨忠奸,致使呼延壽廷蒙冤受難。后來,趙匡胤被困河東,呼延壽廷的夫人賈氏以國為重,不計家仇,帶領一雙兒女幫助趙匡胤的宋軍平定河東,鏟除了奸臣歐陽方。
《下河東》緣何一度成為周大廟廟會的必演劇目?采訪中,數(shù)位附近的老人告訴筆者,聽老一輩人說,趙匡胤當年被困河東的故事就發(fā)生在此地。在他們小時候,這段傳說可以說是婦孺皆知,每年該劇一上演,當?shù)厝藷o論老幼都蜂擁而至,一年一年看下來,不厭其煩,成為一種習俗。
筆者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河東在古時指的是山西西南部地區(qū)。黃河自北向南流經(jīng)山西省西南部,故此地黃河以東區(qū)域稱為河東。下河東的故事又是怎么在周大廟一帶落地生根、口口相傳的呢?當?shù)厝艘彩潜娬f紛紜,莫衷一是。但傳說往往并不只是空穴來風,或許趙匡胤被困河東與此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也只有等待歷史學家為我們揭開謎底了。
(作者:網(wǎng)絡來源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