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早修筑長城的是楚國,為了防止鄭、秦等國侵入,公元前7世紀在北邊修筑了長城叫做方城,位置在河南南陽方城縣獨樹鄉(xiāng)黃家外大關口。舊縣志所稱方城山,即指此。大關口西有伏牛山東麓的對門山、旗桿山和香布袋山諸峰;其東有黃石山西麓之擂鼓臺、北嶺頭和尖山諸峰,兩山聳立夾峙,形成隘道,稱為“大關口”。這里就是學術(shù)界認為的“長城之父”-中國最古老的長城。
大關東西兩側(cè)的山坡上 分別筑有土、石城垣等關塞設施。大關口東側(cè),南北兩邊分別筑有土城,殘高1.5~3 米,頂部寬1.5米,底寬10米,斷面呈梯形。北邊土垣,由關口向東北延伸到后石壟, 折北100米轉(zhuǎn)向東北直插北嶺頭山腰,全長810米。南邊土垣,由關口向東延伸到小山 腰水庫旁,轉(zhuǎn)向東部尖山山腰,全長640米。大關口兩側(cè)城垣,因水土流失已無法確知 其高度,但遠望象一只巨蟒由山下蜿蜒盤旋至山巔。兩側(cè)整個城垣呈長方形,全長達 1419米,垣上還筑有幾處12米見方的“敵臺”城垣的修建,基本上是利用地形,就地 取材。有土土筑,無土石砌,都選擇在外側(cè)陡峭的坡地上,自然增加城墻的高度,提高城墻的防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