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在鄭州城南的石柱村(今新圃東街一帶)生活著一戶熊姓人家。熊氏夫婦有兩個兒子,哥哥熊大憨厚樸實;弟弟熊二則聰明伶俐。一家人雖不富裕,倒也過得平平安安。然而,天有不測風云,有一年,熊氏夫婦因病相繼去世,熊大和熊二一下子就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兒。不得已,哥哥只好外出謀生,考慮到在他鄉(xiāng)衣食無著,也為了熊二每天都能有口飯吃,臨行前,熊大忍痛把弟弟送到鄭州城里有“張監(jiān)生”之稱的張谷囤家里干活。
機靈的熊二在張谷囤家很勤快,張谷囤對熊二很是喜歡,他就給熊二改名叫熊兒。熊兒成年后,張谷囤便提拔他當上了管家。張谷囤是遠近聞名的富戶,家里很是殷實,花錢自然也大手大腳。熊兒當上管家后,處處精打細算,一年下來,就給張家節(jié)省了大量的銀子。張谷囤很是感激,除了付給熊兒工錢外,往往還要另外獎給他數(shù)量可觀的銀兩。生活儉樸的熊兒,多年后就有了一大筆積蓄。
當時的鄭州城南門外的大路上(今南關(guān)大街)有條小河,每到夏秋季節(jié)河水暴漲時,來往行人需要趟深水過河,很是不便。熊兒就把積蓄全部拿出來,修建了一座單孔石橋。對此義舉感激不盡的老百姓就把此橋叫做“熊兒橋”。后來連橋下的小河也被叫做了“熊兒河”。
清朝初年,“熊兒建橋”的故事逐漸被人們遺忘。鄭州的官員根據(jù)讀音來考證這條小河名稱由來時發(fā)現(xiàn),此河在流經(jīng)城區(qū)時彎曲成一道弧線,形狀頗像熊的耳朵。于是就把河名記成“熊耳河”,橋也因此成了“熊耳河橋”。清乾隆三年(1738年),鄭州知州張鉞曾重修此橋,不久新橋被沖毀。乾隆十年,張鉞再次重修了此橋。1978年,熊兒河橋被擴建加寬,橋上面的石獅子等被毀掉。(作者 郭增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