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白布便是舞臺,尺把長的小人在幕后表演。”這句話說的是皮影戲。
據(jù)考證,皮影戲源于漢武帝時期。《漢書·外戚傳》記載:漢武帝的妻子李夫人死后,漢武帝時常思念。手下人李少翁便在夜間設(shè)一幃帳,請武帝在遠(yuǎn)處觀看。不久,帳中出現(xiàn)了李夫人的形影——這是用皮刻人物造型,并用光源照射而形成的影像。后人改用厚紙或皮革剪影借光照射,演變成影子戲,流傳后世。
作為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獨具魅力的一種皮影戲,河南靈寶道情皮影的產(chǎn)生可追溯到明代,已在當(dāng)?shù)責(zé)釤狒[鬧地唱了幾百年了。起初,它由當(dāng)?shù)毓倩氯思一蛐悴拧⑴e人自拉自唱,后來流傳到民間,遂出現(xiàn)道情藝人和唱板。歷代藝人不斷吸收當(dāng)?shù)孛耖g音樂元素,后來又移用皮影表演的藝術(shù)形式,并借鑒戲曲音樂中的打擊樂,使原來的“說唱道情”逐漸演變?yōu)楦挥徐`寶地方特色的皮影戲劇種。
皮影融繪畫、刻紙、說唱、戲曲、音樂于一體,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靈寶道情皮影另一特色在于,其題材以宣揚(yáng)道教精義為主,其中八仙人物故事是其重點題材,特別是韓湘子的戲是演出中不可缺少的常備劇目。正如老藝人們所說:“打紙扎離不開糨子,唱道情少不了湘子。”在靈寶,因為皮影藝人大部分演唱的都是道家始祖老子的故事,所以靈寶人尊敬地稱之為“道情”,稱皮影藝人為“道情先生”。村里或族中每遇大事,必請道情先生到場。道情先生演唱得有板有眼,群眾聽得聚精會神,絕無嘈雜之音。后來,道情又添加了皮影、木偶等道具進(jìn)行表演唱,使其形式越發(fā)多姿多彩。
正是因為洋溢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多年來,道情皮影深受老百姓歡迎。除了八仙故事,便是古代二十四孝方面的內(nèi)容,其代表劇目有《郭舉埋兒》、《女中孝》,另外還有一些富于生活情趣的生活小戲,藝人們稱之為“笑話戲”,經(jīng)常上演的有《小貨郎翻箱》、《吃油饃》、《小二姐做夢》。
道情音樂生動獨特、表演風(fēng)格細(xì)膩中略帶粗獷,其鮮明的特色與藝人所使用的樂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道情的傳統(tǒng)樂器主要有四弦、玉簫、月琴、魚鼓、簡板、手板、碰鐘等組成,據(jù)說這是傳說中八仙人物所用的器物。后來,道情樂器在其后的發(fā)展中有了一些變化,月琴為三弦所代替,玉簫為曲笛所換用,還加了二胡等弦樂器,但四弦、魚鼓、簡板等特色樂器依然保留,其演奏風(fēng)格始終未曾改變。道情皮影戲的唱腔總分為官調(diào)(喜調(diào))和梅調(diào)(哀調(diào))兩種。除了曲笛外,所有演奏者都是演唱者。道情演唱鮮明的特點就是每唱一句或一段后的眾人齊聲合唱,且每種腔調(diào)都有富于變化的板式,以便適應(yīng)各種人物及劇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