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新疆,對一個探險
古樓蘭位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羅布泊西岸,是新疆最荒涼的地區(qū)之一。這里悠久的歷史、天方夜譚似的傳說故事是多么令人神往;它那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又意外地出現(xiàn),引起多少人的興趣——許多中外游人和探險家都不辭辛勞地沿著絲綢之路向西進發(fā),去目睹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古樓蘭。1979年1月,我國已故科學家彭加木就曾從孔雀
樓蘭在歷史上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樞紐,中西方貿(mào)易的一個重要中心。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边@是文獻上第一次記載樓蘭城。西漢時,樓蘭的人口總共有1萬4千多人,商旅云集,市場熱鬧,還有整齊的街道,雄壯的佛寺、寶塔。然而當時匈奴勢力強大,樓蘭一度被他們所控制,他們攻殺漢朝使者,劫掠商人。漢武帝曾發(fā)兵破之,俘虜樓蘭王,迫其附漢。但是樓蘭又聽從匈奴的反間之計,屢次攔殺漢朝官吏,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前,大將軍霍光派遣傅介子領幾名勇士前往樓蘭,設計殺死了樓蘭王嘗歸,立嘗歸的弟弟為王,并改國名為鄯善,將都城南遷。但是漢朝并有放松對樓蘭的管理,“設都護、置軍候、開井渠、屯田積谷”,樓蘭仍很興旺。
東晉后,中原群雄割據(jù),混戰(zhàn)不休,無暇顧西域,樓蘭逐漸與中原失去聯(lián)系。到了唐代,中原地區(qū)強盛,唐朝與吐蕃又在樓蘭多次兵戎相見。“王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抑玉鞍,原將腰下劍,直為較樓蘭!(李白《塞下曲》)。“清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可見,樓蘭在唐朝還是邊隆重鎮(zhèn)。然而,不知在什么年代,這個繁榮一時的城鎮(zhèn)神秘地消失了。樓蘭古國究竟在何方呢?成了人們猜了若干世紀的不解之謎。
1900年3月,著名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帶領一支探險隊到新疆探險,他們在沙漠中艱難行進。我國維吾爾族人愛克迪在返回原路尋找丟失的鐵斧,遇到了沙漠狂風,意外地發(fā)現(xiàn)沙子下面一座古代的
樓蘭城的再現(xiàn),引得各國探險家爭相前往探險覓寶。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國人亨遷頓、
樓蘭城從沙丘下被人發(fā)現(xiàn)了,但一個更大的謎困惑著探險家們:繁華多時的樓蘭城為什么銷聲匿跡,綠洲變成沙漠、戈壁,沙進城埋呢?
1878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考察了羅布泊,發(fā)現(xiàn)
普爾熱瓦爾斯基部分解開了這個謎。1979年和1980年,新疆科學工作者對它進行了幾次詳細考察,終于揭開了這個被風沙湮沒1600多年的“沙中龐貝”之謎,使人看到了它的本來面目——
樓蘭古城的確切地理位置在東經(jīng)89度55分22秒,北緯40度29分55秒。它占地面積為10萬8千多平方米。城東、城西殘留的城墻,高約4米,寬約8米。城墻用黃土夯筑;居民區(qū)院墻,是將蘆葦扎成束或把柳條編織起來,抹上的粘土。全是木造房屋,胡楊木的柱子,房屋的門、窗仍清晰可辯;城中心有唯一的土建筑,墻厚1.1米,殘高2米,座北朝南,似為古樓蘭統(tǒng)治者的住所;城東的土丘原是居民們拜佛的佛塔。
羅布泊怎會游移呢?科學家們認為,除了地殼活動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河床中堆積了大量的泥沙而造成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匯聚在羅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長,泥沙越積越多,淤塞了河道,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覓新道,流向低洼處,形成新湖。而舊湖在炎熱的氣候中,逐漸蒸發(fā),成為沙漠,水是樓蘭城的萬物生命之源。羅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樓蘭城水原枯渴,樹木枯死,市民皆棄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風暴中,樓蘭終于被沙丘湮沒了。
樓蘭的消失跟人們破壞大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也有關系。樓蘭地處絲綢之路的要沖,漢、匈奴及其他游牧國家,經(jīng)常在樓蘭國土上挑起戰(zhàn)爭;為了本國的利益過度墾種,使水利設施、良好的植被受到嚴重破壞:“公元三世紀后,流入羅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風沙淤塞,在今尉犁東南改道南流,”致使樓蘭“城郭巋然,人煙斷絕”、“國久空曠,城皆荒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