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順著秦嶺河邊彎彎曲曲的延伸向遠方,那些從石縫中綻出的不知名篙草不知已與她相伴了多少個春秋,昔日馬幫的歡聲笑語和疲憊曾經(jīng)溢滿這條小徑,可如今,能與之朝夕相處的除了偶而路過的牧人就是數(shù)不盡的風霜雪雨了,而過去的馬幫和過客早已成為記憶中那或明或暗的印記。那份榮耀與艱辛、那份憧憬與勞累也已被時光的齒輪碾得支離破碎,留給后人的只有無盡的纏綿和沉思。陡峭的山崖和湍急河水構成的險要,在我心中演繹成一曲曲、一首首感天動地的吆喝聲,其中蘊涵的力量透著先人踏過這塊土地的信心和悲壯。
千年古道今何在
秦嶺山間多懸崖絕壁,險峻陡峭。戰(zhàn)國時秦昭襄王以范睢為相,開鑿棧道,在懸崖絕壁間穴山為孔、插木為梁,鋪木板聯(lián)為棧閣,形成獨特的山間棧道。二千多年前的這一杰出創(chuàng)舉,是人類道路史上的一大奇跡。如今尚有跡可尋的棧道主要有子午道、駱谷道、褒斜道、陳倉道、藍武道等,均系古代自長安翻越秦嶺、前往南方諸省的驛道。這幾條艱險的古棧道,是一個早于萬里長城的巨大土木工程,也是中國古代的國家級“高速公路”。與古長城相比,棧道的主要作用在于溝通。那么,這些古代的國家級高速公路,也是秦始皇為了管轄蜀地而開辟的嗎?之前又是個什么樣子呢?都已然湮沒在歷史塵煙中了,難以搞清。從現(xiàn)存資料看,早在傳說時代的周武王伐紂時,就有來自南方的庸、蜀、羌、髦、微、陸、彭、濮等古國和古民族參戰(zhàn),這說明,早在中國歷史上的傳說時代,秦嶺已經(jīng)不可阻擋兵馬。至少到戰(zhàn)國時,已有文獻說:“棧道千里,通于蜀漢”。之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褒斜、故道、儻駱、子午、荔枝、文川、金牛、米倉、陰平等十余條古棧道擔當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在并不很遠的中華民國年間有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公路、幾十年前才有鐵路之前,先民們的溝通主要就是靠著這幾條古棧道。
位于西安市長安區(qū)喂子坪境內(nèi)[西萬公路45公里處的]黑溝口大橋灃峪河旁古棧道遺址子午道,又叫子午谷,北口在西安市長安區(qū),叫子[午峪]口;南口在洋縣,叫午口,從長安出發(fā)翻越秦嶺,經(jīng)寧陜、石泉、西鄉(xiāng)到洋縣,全長420公里。子午古棧道還稱之為“荔枝道”。荔枝道是由川東涪陵經(jīng)西鄉(xiāng)至寧陜通往長安的通道。至今在緊鄰
今西安轄區(qū)內(nèi)的秦嶺古棧道上,仍有大量文物古跡遺存至今。據(jù)西安市文史館專家介紹,駱谷道上遺跡主要分布在周至縣關嶺梁以北的西駱峪河谷段,八斗河、大蟒河、父子嶺段、厚畛子一帶黑河上游河谷段和都督門胥水上游段等處,多有棧道、?、石棧、石砭路、棧橋等遺存;鼓轟潭附近的大蟒河兩岸,分別有1米多高的石樁3個,似為架設索橋所設;大蟒河今公路橋旁河床兩岸及河心巨石有橋柱孔遺跡數(shù)個。
位于秦嶺深處的長安區(qū)喂子坪[西萬路50多公里]境內(nèi)河旁的古棧道遺跡
“秦嶺古道
貫通秦嶺的諸條古棧道中,有一條干脆就是因為這個名女人而改名,杜牧《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繡城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說的就是這件事。荔枝道,原稱間道,楊玉環(huán)嗜食荔枝,朝廷遂在四川涪陵建優(yōu)質(zhì)荔枝園,并修整四川涪陵至長安的道路,取道達州(今四川達縣),從陜西西鄉(xiāng)快馬入子午谷,至長安不過三日,進呈貴妃的荔枝猶新鮮如初。杜甫曾對之嘆曰:“百馬死山谷,至今耆舊悲”。杜甫在儻駱道也寫過一首詩:“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自說二女齒背時,回頭卻向秦云哭”,令人唏噓。
陡峭的山崖和湍急河水構成的險要,在我心中演繹成一曲曲、一首首感天動地的吆喝聲,其中蘊涵的力量透著先人踏過這塊土地的信心和悲壯。
那懸崖上那或大或小、或方或圓的石孔在時光的流失中早已失去了作用,但仍在向后人們訴說著那段曾經(jīng)的輝煌和鮮為人知的那些歷史,那些人與自然、自然與人歷史關系。無聲撫摩著古人支撐棧道的那些石孔,真不敢想象前人是用怎樣的智慧和勇氣在如此險峻的山崖開鑿出這條曲折的小徑,那些以車代步的現(xiàn)代人走在這條小徑上面又會有怎樣的想法?
如今,古棧道雖然已經(jīng)失去她原有的功能,但那一路灑滿鈴聲的馬幫在晨曦中和夕陽里依然向我緩緩走來,走成記憶中一種莫明的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