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是古樸幽靜的。城內(nèi)溪水流淌,使人倍感清新。隱沒在街巷深處的花園茶社是游人休息的佳所,新辟的洋人街更成為外國游客聚匯之處,具有白族特色的小吃,著名的“三道茶”都使人感到別具情趣。西云書院建于1873-1875年,原為云南提督楊玉科私人府第,后來楊被人彈劾,其府第遂改為書院,這是白族民居式建筑,共有房舍百余間,規(guī)模宏大,氣派壯觀。院內(nèi)保存的“西云書院碑”,全文5千余字,為楊玉科所撰,對研究杜文秀起義及清末大理歷史,頗有簡稱葉榆,又稱紫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為其新都,F(xiàn)在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據(jù)文獻記載,它“規(guī)模壯闊”,方圓12里,城墻高2丈5尺,厚2丈;東西南北各有一城門,上有城樓,分別稱做:通海、蒼山、承恩、安遠;城的四角還有角樓,也各有名稱:穎川、西平、孔明、長卿。城墻的外墻為磚,上列矩諜,下環(huán)城溝。城內(nèi)市井儼然,布局呈棋盤狀,從南到北有5條街,從東到西有8條巷。當然,這些建筑今天多數(shù)已蕩然元存,有的還依稀可見,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還有南北城的部分城墻。1982年,重修南城門,門頭“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書法而成。 城內(nèi)主大街縱貫南北;街道兩旁青瓦屋面,民居、商店、作坊相聯(lián),一派古樸風貌。值得一提的是,典型的白族民居一般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所謂“三房一照壁”,即每戶院內(nèi)均有一正房。兩廂房;正房對面是一面墻壁,每當下午至傍晚陽光照耀在這一墻壁上再反光到院內(nèi),把整個院落都照得明 亮。故稱“照壁”。這種情況,在風城下關(guān)更為明顯,為避偏西大風,那里正房多坐西朝東。所謂“四合五天井”,即四面都是房子,四個價值。 大理城街道兩旁有無數(shù)賣大理石制品的攤店。大理石因產(chǎn)于大理而得名。蒼山十九峰,峰峰皆有大理石,大理石石質(zhì)細膩,光澤晶瑩;y奇異,色彩斑斕,它的開發(fā)利用遠在唐代南詔就已開始。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浮雕。欄板,毛主席紀念堂的毛主席坐像,昆明西山聶耳墓的聶耳雕像等,均為大理石(漢白玉)雕制而成。這些攤店中的大理石工藝品,條屏、筆筒、花瓶等等,其品種花色之多,琳瑯滿目。 到大理古城旅游,如果時間允許,您不妨在這里住一個晚上,這里有很多民居似的旅店,完全按照白族傳統(tǒng)建造,價錢也不算貴,服務也還不錯。住在這里,晚上到街邊的白族居民家中走一走,同他們聊陣天,應該是一種有意思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