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是中華文明的第一圣山,在炎黃子孫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中華文明5000年一脈相承,而泰山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在中華文明史上忽隱忽現(xiàn),如果把與泰山有關的歷史人物、事件串聯(lián)在一起,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國歷史長卷。古代的泰山號稱“五岳獨尊”,而今天的泰山則于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
![]()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古語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中國有無數(shù)名山大川,論高度,泰山只有1545米,不如華山;論靈秀,泰山不如黃山;論宗教文化,泰山不如峨眉山、五臺山、九華山。為什么唯有泰山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原因在于封禪文化?梢赃@樣說,正是由于歷史上歷代皇帝對泰山的頂禮膜拜,才使泰山在中國歷史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政治象征作用,泰山才逐漸演化成中國的“國山”。
古代帝王講究自己“受命于天”,封禪是帝王與天的溝通方式,所謂“封”就是在接近天的泰山最高處,用土筑成圓形祭壇祭天,所謂“禪”就是在泰山前的小山筑成方壇祭地。泰山的封禪最早起于炎黃時代。眾所周知,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而泰山則是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第一高山。泰山雖然海拔高度不太高,但相對高度卻十分大,它猶如一個挺拔的大漢,端坐于華北大平原上。遙想遠古洪荒時代,我們的先民生于斯,長于斯,在大平原上仰望巍巍泰山,怎么能不心生敬畏之心!泰山又稱岱宗,泰與岱古代通用,都是大的意思,在我們先民的心目中,泰山就是最高大的山。難怪孔子說:“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懷著敬畏之心登泰山
我也是懷著與我們祖先一樣的敬畏之心登泰山的。我自己覺得,泰山的魅力不在于它“昂首天外”的險峻山勢,而在于山路兩邊峭壁上古人留下的石刻,它讓人恍然置身于時空隧道中,頓發(fā)思古之幽情。游泰山從山腳的岱廟開始,經(jīng)一天門、二天門、中天門、南天門、天街、直至玉皇頂,拾級而上,兩側石壁上留滿了各個朝代的刻石。而且越往山上年代越為久遠,讓登山的過程就像在閱讀一本中國歷史。
讓我們從最早的說起吧。據(jù)《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封泰山,禪亭亭!边@句話說的是,黃帝在泰山封禪時在山頂祭天,在“亭亭山”祭地!巴ねぁ痹谑裁吹胤揭恢笔且粋謎。據(jù)報道,文物專家竟然在泰山南麓22公里的云亭山找到了黃帝封禪的遺址。雖然我們此行沒有機會去看看,很是遺憾。而《尚書·舜典》則記載了舜封禪的情形:“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彼^“柴”就是燒起柴火祭天,我們可以想象,4000年前在泰山之巔的熊熊煙火中,我們先民以虔誠之心祭拜天地。
緊十八盤慢十八盤
泰山風景基本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特色,一段是從山腳下的岱廟、一天門到中天門,這段基本處于山麓,相對地勢平緩,古木參天,空氣清爽,山間鳥語啁啾,流水潺潺,讓人心曠神怡。而從中天門以上則是另外一種景致,山勢突兀,山道迂回險要,緊十八盤,慢十八盤,自有“無限風光在險峰”韻味。杜甫的詩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想杜甫應該是登上了泰山,而與泰山有關的最“有名”的名人孔子,我想應該是沒有登上泰山。泰山上的“孔子登臨處”牌坊僅僅在一天門上去一點點,還在山麓。我不知道孔老夫子多大年紀登的泰山,這使人不由得心生疑惑: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不是他親身體驗,還是道聽途說而已。哈哈,至于孔夫子有沒有登上岱頂,至此存疑,以待識者。
![]() |
岱廟位于泰山腳下 |
作別孔子,下一個與泰山有關的人物就是秦始皇。歷史記載,公元前219年,也就是統(tǒng)一六國后的第三年,秦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shù)娜迳┦?0余人到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儒生們的議論各不相同,難于施行。于是他黜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梁父,刻石頌秦德。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yè),只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chǎn)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稱頌自己的功德,共147字?剔o為秦朝統(tǒng)一文字后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我在泰山腳下的岱廟看到了秦始皇刻石的殘跡,僅剩數(shù)字而已,據(jù)說是毀于戰(zhàn)火。秦始皇在泰山留下的另一遺跡就是“五大夫松”,在中天門以上,據(jù)說秦始皇登山時曾在樹下避雨,因此封松樹為大夫。民間傳說而已,頗不足信。
![]() |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從中天門到南天門,我們一共爬了2個小時有余。最初登山時一行五人,兩個瘦子(包括我),三個胖子。我和另外一個瘦子一路上蹦蹦跳跳跑在前面,剛到半山腰,就傳來兩個胖子電話,宣布頂不住了,原路下山。而另外一個胖子,與我們若即若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然也和我們一道爬上了山頂,讓我們頗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