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涼山甘洛縣田壩鎮(zhèn)在今天依然進行著原始紡織,而且從業(yè)家庭達數(shù)百戶,從業(yè)者分布很廣,大街小巷,家里家外,鎮(zhèn)里郊區(qū),隨處可見人們在進行紡織。這是一個今天很少見的原始紡織古鎮(zhèn)。田壩鎮(zhèn)是以漢族為主的古鎮(zhèn),但是他們紡織的不是自己的民族服飾,而是彝族羊毛服飾,以察爾瓦(一種形似斗篷的“人”字斜紋毛布,用捻制的羊毛粗線織成)和披氈(用羊毛搟制而成)為主,這是該鎮(zhèn)紡織的獨特之處。
前不久我第一次走入田壩,正是趕場天,只見人如潮涌,街上門市店鋪很多,許多店鋪前、街邊擺著紡車,做生意的男女老少在閑暇的時候,把紡車搖得呼呼地飛轉(zhuǎn),線錘“嗒嗒”地響著,有的人俯著身在織布架上用一塊木板狀的東西一推一拉地織著布,有的人捻著羊毛坐在街邊聊天……今天這種紡車已很少見,本身應該成為文物,可是這里仍在使用,而且使用的人很多。
進入人家,許多家庭里擺著紡織器具、羊毛等物,常常是夫妻或是兩代人同時忙著,人們邊做邊嘮些家常話,客廳是他們加工的作坊,陽臺是他們晾曬的地方。在鎮(zhèn)郊,看到不少人家在制染披氈,隨處可見人們在竹做的墊子上搟羊毛,許多人家的院子里、院墻上、鐵絲上晾曬著披氈與察爾瓦。這里給人的感覺是無處不在做彝族服飾。
田壩的許多男人也是紡織能手,他們覺得那是他們該做的事。許多外來的人好奇地駐足觀看,但是田壩的男人們神態(tài)自若,被人盯著也不驚不詫,只管紡自己的線,織自己的布。
歷史悠久,技藝原始

以前田壩的紡織是和外面的漢區(qū)一樣,從事著從外面?zhèn)魅氲募徔椉夹g(shù),家家有紡車。清代與民國時期羊毛紡織興起,因田壩市場興盛,產(chǎn)品行銷涼山各地。以后也一直沿續(xù),但漸入谷底,“文革”時人們只能偷著做,但當時人民公社也建立了加工企業(yè)從事織染,改革開放后田壩的羊毛加工業(yè)才重新興盛。倉庫村四組做披氈的牟順春說:“我們家做披氈已有兩代人,我是跟著父親學的!70歲的老婆婆楊玉芝回憶,“我從小就在紡羊毛做察爾瓦,后來停了一段時間,改革開放后我又開始做,我是做了一輩子的察爾瓦!
田壩鎮(zhèn)羊興村55歲的張朝珍每天與老伴在家里進行紡織。她說:“以前田壩做察爾瓦和披氈的人多,最多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做,田壩有幾百戶的人在做這活兒!边@里的羊毛制品織染量在涼山是比較大的,開了染坊幾十年的倉庫村染匠牟順軍說,他家一年要染上千件披氈,“大半個涼山都有披氈在我這里染”。田壩鎮(zhèn)紡織從業(yè)者人均年加工服飾數(shù)十件,沒有人統(tǒng)計過,全鎮(zhèn)一年能生產(chǎn)多少服飾。
無論做察爾瓦還是披氈,紡織工序幾乎都是原始的手工技術(shù),就連織布也不是用織布機,而是用織布架子一線一線地織。在田壩的染坊里,我看見木桶做的染缸非常大,直徑近兩米,高有一米三、四,缸邊擺著許多未染的披氈和察爾瓦。染匠牟順軍介紹:染的工序很多,但主要有三步:第一步是配料,以前我們的配料都是礦物等材料,現(xiàn)在才改用硫化藍、硫化黑等化學材料;第二步是浸泡,把披氈放入染缸浸泡一會兒,要染均勻才行,染好后從染缸里撈出;第三步是漂洗,就是放入清水中漂洗,最后晾干后就染好了。如果說田壩染織有一絲現(xiàn)代的影子的話,那就是梳理羊毛時用上了機器,這是田壩紡織中惟一一道用機器取代了手工的工序。
田壩有許多生產(chǎn)制作披氈和察爾瓦的好手快手。我看見羊毛街邊一個婦女坐在小商品攤前,飛快地織著察爾瓦的吊須,這就是做察爾瓦的能手楊二嫂。當?shù)厝苏f楊二嫂做一件察爾瓦只要一個星期,而一般的人要兩三個星期。爽朗的楊二嫂見了我就說:“你買一件察爾瓦回去!”她不僅會做手工活,看來做生意也不錯。
披氈與察爾瓦加工活兒很苦很累,卻賺不了幾個錢。張朝珍說:“我們做一件察爾瓦材料要35元,要做十多天才能做好一件,每人每天只能掙五六元,我們兩人一年只能掙4000多元。”做披氈的牟順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到深夜才收工,一天要做十三四個小時,到了極限,但夫妻兩人一天只能做兩三件披氈,賺二三十元錢。這活兒又苦又累又掙不了幾個錢,許多年輕人都不愿做。因此,從事紡織搟染的主要是老人和婦女,青年男子一般不愿意干這行。
田壩鎮(zhèn)之所以保留了這種傳統(tǒng)的技藝,有經(jīng)濟上的原因。這里土地少,外出打工又掙不了錢,于是傳統(tǒng)的紡織業(yè)繼續(xù)成為這里一個重要的產(chǎn)業(yè)。
今天的紡織業(yè)幾乎都已被現(xiàn)代的機器生產(chǎn)取代,但涼山彝族用的察爾瓦和披氈因為加工工序復雜和需求量有限,還是靠傳統(tǒng)工藝制造。在涼山,以漢族為主的甘洛縣田壩鎮(zhèn)成了大規(guī)模的彝族服裝加工地,這是彝漢民族文化融合的一個典型。田壩的紡織技藝在有些人看來可能顯得原始落后,它卻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塊活化石,是涼山重要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因而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