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欞通俗的說法是窗格,最初注重實用性,后隨著居民審美需求的提升,窗格漸漸變成花格。窗欞在中原、江南、陜北很普遍,園林建筑用的更多,是一種典型的漢文化的體現(xiàn)。正因如此,當你走進吐峪溝的麻扎村,在這個古老而賦予民族特色的村落里,看見那些精美的窗欞時,不禁有些震撼了。

當我第一次走進吐峪溝的麻扎村,就驚奇這似曾相識的窗欞。窗,宛如人的眼睛,吸納著自然賦予的能量 ,折射出內(nèi)在的影像,于是,那不同花紋的窗欞成了吐峪溝黃黏土房透視靈魂的窗口。
從漢代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已將自己的祈愿、祝福和喜悅刻在了窗欞上,花紋圖形不同,祈福的含義亦有不同。可是,這窗欞如何到了吐峪溝的麻扎村,又如何成為黃黏土房的“眼睛”,確實是件令人驚奇的事情。
想到吐峪溝在唐代前是個佛教盛行的地方,不免猜測,給這片民居帶來窗欞概念的第一人究竟是誰,是傳授經(jīng)文的和尚,修建寺院的工匠,還是遠道而來一心向佛的居士?
答案肯定是無法得知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與佛有關,與美好的初衷有關。
清晨的陽光鉆進這個古老的村莊,沾著黃黏土房古樸渾厚的氣質,立刻將周邊的景象渲染得飄渺起來,如夢似幻。恍惚間似乎看到千年前的黃黏土房,竟然和現(xiàn)在的黃黏土房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木窗有了變化。原建設廳廳長陳震東專家八個字總結了這黃黏土房的特點:臺高墻厚窗小平頂。不難看出,這窗小就是黃黏土房最初的特點。
細想想,在火焰山隨山坡而建的房屋,選擇窗小也是有原因的,夏隔熱秋防風冬保暖,可無論窗的大小如何變化,不變的是窗欞,那各種圖案,漢文化一覽無余的窗欞。
還記得著名的攝影家黃彬老師曾有幅經(jīng)典的作品,透過被歲月風蝕了的只剩一半的窗欞看窗外的黃黏土房,那種畫面的穿透力,將人們的思想超越時間地域,無限制地擴大延伸。
今天,村莊已經(jīng)被稱為維吾爾古村,但在這個維吾爾民俗濃郁的村莊里,卻到處可見中原文化的點綴。漫步在村莊,無論是西周和戰(zhàn)國年代象征的十字格和斜方格的窗欞,還是漢代的直欞、瑣文和斜格窗欞,或是明清兩代較為典型的遺存,蘇州園林和徽州民居的窗欞,在這都能找到。
一旦將注意力放在窗欞上,走到哪眼中都是窗欞,窗都是方的,橫長方形、豎長方形、正方形,各式各樣的窗欞有上百種之多,有鏤有花草、幾何圖形,有表示吉祥萬德的“十”字(梵語)窗欞等各式圖案,美觀大方,玲瓏剔透,使屋里屋外似斷非斷,似隔非隔,可謂“斷斷隔隔自成景,疏疏密密窗如畫”。
精美的老式窗欞蘊藏著這座古村的靈魂,漢文化的藝術風格,在方寸之間匯流。這一個個窗欞,經(jīng)巧匠之手后,變得異常精致而和諧。立于窗欞之下,凝眸間,仿佛完成了一次時間與空間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