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綠江斷橋
鴨綠江大橋
鴨綠江面在丹東市地段一共造有四座橋,兩座是斷橋,兩座是完整橋。第一橋便是我第一天見到的“鴨綠江斷橋”,由日本人1909年5月設計、開工,1911年10月竣工。1950年11月至1951年2月間,大橋被美國空軍炸毀,成為廢橋,1993年6月修復后辟為景點,命名為“鴨綠江端橋”,俗稱“鴨綠江斷橋”。
第二橋同樣是日本人設計、承建的,1937年4月開工,1943年5月竣工,是鐵路公路雙用橋。1990年10月,中朝雙方一致同意將橋改名為“中朝友誼橋”。
在寬甸縣河口鎮(zhèn)的水泥橋及鐵橋,按序號排列,應當被稱作“鴨綠江第三橋”、“鴨綠江第四橋”。可當?shù)厝瞬贿@么叫,他們把下河口的水泥橋叫“斷橋”,把上河口的鐵橋叫“鐵血江橋”,為的是紀念過去半個世紀的中國抗美援朝戰(zhàn)爭,這座橋的橋上橋下,曾發(fā)生過無數(shù)次英雄故事。
注視著上河口的環(huán)境,兩岸青山相對出,一條大河涌出來。河水流到這里,江面出奇地寬,水面也相當平靜。靜到有個時候,一眼望去,就像手里捧著一面鏡子,疼愛得不肯釋手。
當年這里的情形,一定不似今天這般肅靜。
走過硝煙的鴨綠江
鴨綠江面上,橫躺著兩座醒目的鐵橋。這是發(fā)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曾聞名于東西方兩個陣營、經受住戰(zhàn)爭硝煙洗禮的鴨綠江鐵橋。但是,江面上有一座看去是完整的;有一座卻是半截子的,斷頭部分截落在水面中心。水面上,不時有小艇急馳而來,飛馳而去。江橋附近,有一塊十分寬敞的空地,那里應當是江邊公園。公園邊邊,是一片綠陰地帶,地帶中間,幾座花壇里怒放著似錦的紅花、黃花和紫花,江邊的環(huán)境極為美麗。
先從文人的筆下,看一看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鴨綠江是個什么情形吧:
《黑霧》中寫道:“寒風在附近坡上的林子里唿哨,江水在暗淡的星光下打著旋子奔流。鴨綠江對岸的千里沃野已沉入寧靜的夜色,……一切都在秘密而積極地進行!薄皻埱锏暮L挾裹著枯枝敗葉在鴨綠江的波濤上疾騷。夜幕必臨在安東。一幢幢建筑物在民房的玻璃窗上都貼上了防震的十字紙條,燈光從這些窗口映出,眨動著黃昏的眼睛,似乎在流露著臨戰(zhàn)前的不安!
在軍人的回憶里,鴨綠江又被描述成什么樣子呢?
《杜平.在志愿軍總部》里這樣寫道:“鴨綠江邊,兵士成海,兵器成河,馬蹄得得,炮車隆隆,部隊源源不斷往上擁。膘健的戰(zhàn)馬,嘴里噴著氣,威武的大炮,炮管伸向天空……鴨綠江沸騰了!
站立在鴨綠江邊,望著墨綠色的江水,想著和水質一樣貼切所取的名字。
迷情鴨綠江
迷情鴨綠江
秦漢時期,鴨綠江叫“馬訾水”,隋朝以后叫“鴨綠水”,至唐代初,才正式改稱“鴨綠江”。因為江水的顏色與雄性鴨脖子頸上那一道綠圈相仿,所以唐朝人給這條江起了個文雅又有生命力的名字。
“文化廣場”公園里,豎立著一座高達二十余米的合金雕塑。雕塑色塊取黑白兩種:白在上,黑在下。白喻示著質感輕柔;黑喻示著質感厚重。作品造型線條簡潔、流暢、明了,表現(xiàn)出雄渾威武的氣勢。白色桅桿和風帆,合成一組輕盈的概念;基座遠看似黑色,其實是墨綠色的,與鴨綠江水顏色吻合,這正是巧匠們的用心之作。后邊一個人,鼓著震天動地的號子,人、船、鋼軌三者組成了一個厚重的底座,又與白色輕盈的桅桿、帆合成了一幅反映戰(zhàn)爭期間后勤保障修復大橋的生動畫面。
寬闊的鴨綠江面上,承載著平靜,偶爾傳來一陣幾串連著的快艇飛馳而過的動力聲。天空的云層,愈來愈厚,愈來愈低,看似快要下雨的征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