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過難定秦始皇
巨大的封土嶺
巨大的封土是用一層層黃土夯筑而成,經過兩千多年前,夯土依然細膩結實,可見工程勞作之艱辛。
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正好活了50歲,因此他決定將陵園封土修筑五十丈高,即現在的115米,事實是不是如此呢?
明代學者都穆在他的《驪山圖庫記》中,忠實地記錄了陵園內外城、門址的具體尺寸,但他所記載的封土高度只有14余米。1906年,日本學者足立喜六來到秦始皇陵,在實地測量后認為封土高度應為76米。1917年,一位叫維克托薩加倫的法國學者測得封土高度約為46米。
秦始皇陵封土高度究竟是多少?袁仲一先生是參加兵馬俑圖庫發(fā)掘的專家之一,多年來一直參與秦始皇陵的考察研究工作。他認為,秦始皇陵整個地形像一條魚脊,從不同角度測量就會得出截然不同的數值。
秦始皇生前窮奢豪華,死后巨大的封土也能顯示他的尊威。封土還有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保護下面的地宮。
不久前,秦始皇陵考古隊在封土南部向下約十六七米處發(fā)現一層厚厚的石層,最厚處竟有三四米,這是文獻資料中從來沒有記載過的。這厚石層會不會是地宮的頂蓋?考古隊決定在封土嶺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探測。
其實,從1962年以來,對秦始皇陵的考古勘察工作一直沒有中斷,由于主要采用取地下土樣來進行分析,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因此要進一步查明封土之下的情況還需相當長的時間。
經探測,考古隊確定了城墻的大概位置。通過發(fā)掘,發(fā)現內城墻寬3.5米,城墻上的建筑可作為推測地宮建筑的依據。考古隊在封土附近探測出一個長方形宮墻遺跡,南北長460米,東西寬392米。經考證,宮墻之內就是地宮在地面的開口面積。
通過遙感和地球物理綜合探測技術,我國考古專家最近發(fā)現,在50米高的秦始皇帝陵封土里面,竟埋藏著一棟30米高的“高樓”。
長期從事秦始皇帝陵考古研究的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段清波介紹,這棟“高樓”分布在秦陵地宮之上、封土堆下的墓壙周圍,是一組環(huán)繞墓壙周邊、上部高出秦代地表30米左右、體量巨大、夯層厚約6-8厘米的臺階式墻狀夯土臺。
由于深埋地下,這棟“高樓”只有借助科技手段才能看見。段清波分析,這種在封土中出現“高樓”的墓葬形式,在中國還是首次發(fā)現,其前后皆不見事例,“其目的可能是供秦始皇的靈魂出游使用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認為:秦始皇常常有超出常人的思想與做法,在他自己的陵墓建筑中出現這種罕見的“高樓”,或許并不奇怪。
地宮深度之謎
地宮是放置秦始皇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兩千多年來,深藏地下的地宮構成了先秦文化中最大的謎團之一。
關于秦地宮最早的歷史文獻記載是司馬遷的《史記》:“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司馬遷展示了始皇陵的情景,穿三泉而建的地宮充滿窮奢豪華的陪葬品,有以水銀來表現的百川大海,有防止盜墓的機關弩矢,宮頂裝飾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擬統(tǒng)一后的中國疆域,還有用鯨魚油做成的長明燈,照亮了整個地宮,經久不熄……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推測:地宮形狀為拱形,直徑約50米,地宮中有四條直徑25米的青銅環(huán)狀物,總重超過萬噸。
袁仲一先生則認為,地宮結構應和春秋戰(zhàn)國及秦漢時期的大型墓室結構近似,即多層臺階或近似方形的土壙。
從事秦漢時期考古工作的王學理先生得出更具體數據:墓室由巨型豎井式壙穴構成,猶如一個倒置的‘四棱臺體’。
地宮的深度是研究者們爭議最大的地方。其中最大膽的推斷出自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他們推斷地宮的深度在500米到1500米之間。
多數中國學者認為這個數字難以置信。有人推斷地宮的深度至少在50米以上,其重要依據是湖北大冶銅綠山發(fā)現的戰(zhàn)國古銅礦豎井深度已達50米。袁仲一先生通過對地下水位的研究,認為深度應為23米,而秦代最有代表性的秦王陵墓鳳翔秦景公大墓深度為24米。孫嘉春先生是陜西區(qū)域地質礦產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他發(fā)現秦代墓壙中墓道與水平面約為10度左右。經計算得出秦陵墓道長度約200米,而地宮深度應為43.73米。
考古隊最近有一個重要發(fā)現———地宮防水大壩,并由此推斷地宮深度將低于30米,否則地下水將從高處滲入地宮。
王學理先生經計算得出地宮深度是33.18米,他認為這是高精度的探測結果。
地下水銀世界
地下水銀世界
司馬遷對地宮結構的文獻記錄中,惟一可驗證、且已經驗證的就是關于水銀的記載。研究人員日前對秦始皇陵園進行汞含量測試,發(fā)現在封土中心1.2萬平方米的范圍內有一個強汞異常區(qū)。封土中的汞異常是地宮大量存在的水銀揮發(fā)造成的,其分布呈有規(guī)律的幾何形,證實了《史記》中的“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
王學理認為,在我國古代,煉丹家已掌握了將硫化汞分解得到水銀的方法。如果始皇陵地宮中以水銀為百川、大海,估計至少使用了一百噸水銀。
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宏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彌漫的汞氣體還可使入葬的尸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而且汞是劇毒物質,大量吸入可導致死亡,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盜墓者。
這些數量巨大的汞礦是從那里來的呢?據考證,四川東南一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汞礦的主要產地。當時川東南一帶的汞礦跨長江、溯嘉陵江而上,走巴山,過漢水,經過千里棧道運到關中,其艱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