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蒿山坳,晨鐘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
一曲悠揚的《牧羊曲》依然讓人心如潮水。將你帶回到古剎少林寺,將你引領(lǐng)到奧古嵩山。
嵩山屬伏牛山脈,其主體在今登封縣境內(nèi),東鄰省會鄭州,西鄰九朝古都洛陽。嵩山古稱外方山,周平王東遷洛陽后,以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嵩山位于中央,是為天地之中,故定嵩山為中岳。武則天天冊萬歲元年(695年)封禪嵩山時,改中岳為神岳。北宋以后,又稱之為中岳嵩山。嵩山主要由太室、少室二山組成,山體從東至西橫臥,蜿蜒70公里,故有“華山如立,中岳如臥”之說。嵩山之頂名曰峻極,海拔1512米,古有“嵩高竣極”和“峻極于天”之說,站在峰頂遠眺,北可望黃河之雄,南可極山川之秀。
塔林
中岳嵩山的特點,雄險有之,奇秀有之,突出在一個“奧”字上:一是嵩山的自然景色奇麗,奧妙無窮。嵩山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太室如龍眠,少室似鳳舞,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峰峰有典,層巒迭嶂,雄渾奇秀,林壑優(yōu)美,寺廟林立,古跡棋布, 素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之說。更有奇特的地質(zhì)地貌,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層匯聚一處,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質(zhì)“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質(zhì)博物館”。有時一線之分,上下巖層就相差好幾億年,從山腳到山頂,跨越的就是地球的歷史,有時一步之距可達數(shù)億年之遙,這種感覺別處難以尋找。二是嵩山的歷史文化燦爛,炎黃祖源,三代都地。夏禹浚九河以分洪荒,周公測天地以建圣制。在嵩山留下了覆蓋經(jīng)濟、文化、藝術(shù)、宗教、科技全方位博奧精深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佛、道、儒”三教薈萃,“天、地、人”競相生輝,“山、寺、貌”互補爭艷。使古老的嵩山處處閃爍著深奧而奇妙的熠熠光輝。
嵩山在大地構(gòu)造上處于華北古陸南緣,連續(xù)完整地出露35億年以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地質(zhì)歷史時期的地層,地層層序清楚,構(gòu)造形跡典型,被地質(zhì)界稱為“五代同堂”,實際上是一部完整的地球歷史石頭書。區(qū)內(nèi)清晰地保存著發(fā)生在距今23億年(命名為嵩陽運動)、18.5億年(中岳運動)和5.7億年(少林運動)三次前寒武紀全球性地殼運動形成的沉積間斷和地層角度不整合界面遺跡,成為研究地球發(fā)展早期階段地殼演化過程的最佳場所和經(jīng)典地區(qū)之一,是對游人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的寶庫。
嵩山被譽為我國歷史發(fā)展的博物館,儒、釋、道三教薈集,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跡。其中有中國六最:禪宗祖庭——少林寺;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現(xiàn)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現(xiàn)存最古老的闕——漢三闕;樹齡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現(xiàn)存最古老的觀星臺——告城元代觀星臺。此外,太室山黃峰蓋下的中岳廟始建于秦,唐宋時極盛,是河南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寺廟建筑群;嵩陽書院氣宇恢宏 、古樸高雅,宋時與睢陽、岳麓和白鹿洞書院稱四大書院;加上蒼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環(huán)險絕的軒轅關(guān)、慧可斷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為中國人文風物的瑰寶。
有哪個地方能在禪宗上有如此眾多的匯集,只有嵩山!看一看幽靜神秘的佛門勝地,感受那里的清凈脫俗,也許會成為每個喜歡旅游者的一個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