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名勝古跡美不勝收,令人流連忘返。
武靈叢臺
武靈叢臺位于邯鄲市內中華大街中段西側,占地360畝。相傳始建于戰(zhàn)國趙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為它由許多臺子連接壘列而成,“連接非一,故名叢臺”,或稱武靈叢臺。現在的叢臺高26米,南北皆有門。從石獅雄踞的南門拾級而上,右側的臺墻上嵌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八個古體大字,展示了叢臺的地理形態(tài)。南門外,矗立的石碑上鐫刻著中國當代文豪郭沫若1961年秋登臨叢臺時題寫的詩句;北門內,迎面立著清朝乾隆皇帝1705年登叢臺的題詩刻石,都贊頌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歷史業(yè)績。 叢臺的第一層是個院落。院內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靈館”,館前有“回瀾亭”,西屋為“如意軒”,東面是武靈臺,從這里進入叢臺的最高層。在武靈臺的入口處,嵌有一幅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壁畫。坐北向南的圓拱門的門楣上,題有“武靈叢臺”四個古體大字,門里邊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紅大字,流傳很廣的“二度梅”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

黃梁夢呂仙祠位于邯鄲城北10公里處,始建于宋代,明清曾進行重修和擴建。占地約20畝,是一組規(guī)模宏偉、保存較好的明清時代建筑群,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處名揚海內外的古跡勝地。呂仙祠坐北朝南,門前有高大的“二龍戲珠”琉璃照壁,“邯鄲古觀”四個大字鑲于門額之上。進門為前院,院南照壁嵌有“蓬萊仙境”四個草書石刻,筆勢飛舞,蒼勁有力,相傳為呂洞賓手書。與石刻相對的是通向建筑群中軸線的丹門,門上懸有明嘉靖皇帝題寫的“風雷隆一仙宮”匾額。過丹門為中院,院內建有蓮池,池中建橋,中央有八角攢角的八卦亭,恬靜典雅。周圍紅墻環(huán)繞,池中荷花飄香,令人心曠神怡。池北有三門,中門便是午門,上書“神仙洞府”,東西兩側為月亮門。進午門往北,正面為硬山式的鐘離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前有月臺,內塑鐘離和兩童子像,東西有鐘樓、鼓樓,間有古松翠柏點綴,確有古觀幽雅之遺風。過鐘離殿往北又是一院,正面一殿最為雄偉,即黃粱夢呂仙祠主殿——呂祖殿,歇山式琉璃頂,面闊進深各三間,前后各出單步廊,五彩鎏金斗拱,飛檐翼角昂首望天。殿內塑呂洞賓和童子像,兩壁嵌題詠刻石5塊。殿前有拜殿和月臺,兩側為東王母殿和西王公殿各七間。最北處便是呂仙超度悟世的盧生睡宮,也稱盧生殿。殿內有大青石雕刻盧生睡像,頭西足東,側身而臥,兩腿微曲,睡意朦朧,維妙維肖。睡床高二尺,長五尺,與睡像連成一體。東、西、北面墻壁上繪有壁畫,展現了盧生一枕而覺,一覺而夢,“富貴榮華終幻因,黃粱一夢了終身”的意境。殿前回廊有明、清時期的碑碣,其中邯鄲進士王韻泉所繪梅花和題詩:“夢醒黃粱方悟道,心同明月可尋梅”,頗受游人贊賞。
趙王城在市西南,距市中心約4公里,是趙都的宮城遺址,分東、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總面積512萬平方米。遺址北臨渚河,地處太行山余脈,土筑殘垣高3—8米,蜿蜒起伏,氣勢雄偉。城內地面上有布局嚴整的大型夯土臺,如龍臺、北將臺、南將臺等,地下有面積寬廣的夯土基址。龍臺最大,東西寬265米,南北長285米,高19米,是當時主要宮殿基址,顯示了我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市建筑的基本面貌。
響堂山石窟位于邯鄲市峰峰礦區(qū)鼓山,分南北兩處,相距約15公里。因石窟群在山腰,人們談笑、拂袖、走動均能發(fā)出鏗鏘的回聲,故名響堂山石窟,F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龕,大小造像5000 余尊,還有大量刻經、題記等。它是河北省現已發(fā)現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學步橋、回車巷、磁山文化遺址、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晉冀魯豫軍區(qū)舊址……游邯鄲會使您如同穿越時光隧道,深切地感受到歷史變遷的滄桑,感受到三千年文化積累的深厚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