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訪問烏茲別克斯坦期間,桑葚正紅。在這美好的季節(jié)置身于這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度,聆聽古老的傳說,感受人民的熱情和友好,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
古都見證生死戀
烏第二大城市撒馬爾罕的歷史堪與羅馬、雅典、巴比倫相媲美。
撒馬爾罕曾是帖木兒帝國(1370—1507)的都城,這里有著名的“不死之王”古爾—埃米爾陵墓、列吉斯坦廣場、比比—哈內(nèi)姆大清真寺等標志性古建筑。
比比—哈內(nèi)姆大清真寺在當(dāng)時被認為是東方最雄偉的建筑之一,這里有著動人的傳說。在大埃米爾帖木兒出征印度凱旋之際,他的妻子比比為了給帖木兒一個驚喜,下令建造了這座大清真寺。就在帖木兒回來的前一天,建筑工人突然罷工,比比找到工頭詢問情況。工頭說自己深深地愛上了比比,希望吻一下她的臉頰。如比比不答應(yīng),就不復(fù)工。比比沒有辦法,最終妥協(xié)了。不過她用絲巾遮住臉頰讓工頭親吻。即使這樣,工頭對她熾烈的愛之吻在她的臉頰上還是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唇印。帖木兒回來發(fā)現(xiàn)后,比比如實交待了情況。
帖木兒一怒之下要他們從這座建筑上跳下來自殺,并說如能生還就放過他們。聰明的比比穿了很厚、很多的衣服,跳下時裙帶飛舞恰似降落傘一般護佑她幸存。而那個工頭則肋生兩翼高飛而去……
友好使者中國緣
烏茲別克斯坦的年輕人思想開放,充滿活力,勤奮好學(xué)。烏旅游公司下屬“奧林匹克之旅”公司一名30多歲的銷售經(jīng)理操一口流利的英語,十分能干。一開始,他就不斷向記者推介烏名勝古跡,講述了很多有關(guān)“絲綢之路”的故事。在塔什干,記者遇到一個叫尤利亞的烏茲別克女孩,臨時給我們當(dāng)翻譯。她現(xiàn)在就職于烏國家奧組委。她是一個“工作狂”,經(jīng)常周六主動加班,并且非常得意于她的“中國緣”。她的中文名字叫林京。她解釋說,她熱愛中國,喜歡北京,塔什干是個樹木繁茂的都市,所以取名林京。當(dāng)年她考大學(xué)時,選擇了漢語專業(yè)。如今,她不僅能說漢語,而且唱中國歌曲也字正腔圓。去年,她代表烏茲別克斯坦到中國參加“漢語橋”比賽,雖然沒有取得很好的名次,但是漢語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她希望成為中烏兩國的友好使者,2008年到北京參加奧運會,為中烏兩國的友好交往搭建語言橋梁。
桑葚映紅一片天
在烏茲別克斯坦桑樹隨處可見,家家戶戶都栽有桑樹。從4月下旬起,桑葚一天天熟透了,紅的、紫的,掛滿了枝頭,甚至有的桑樹下落了很多熟透的桑葚果子,讓游人不忍心從樹下走過。
桑樹是烏茲別克人的朋友。沒有桑樹,就沒有絲綢。烏茲別克人把桑樹比作蠶寶寶的母親。烏養(yǎng)蠶業(yè)十分發(fā)達,并且?guī)恿私z綢業(yè)的發(fā)展。通過“絲綢之路”,烏茲別克人從中國學(xué)到了養(yǎng)蠶、制絲技術(shù)。目前烏絲綢業(yè)跟中國地方企業(yè)有很好的合作。
桑樹不僅僅是烏的經(jīng)濟作物,而且已經(jīng)成為一種頗為壯觀的景觀——田野中縱橫交錯,馬路邊郁郁蔥蔥,院落里亭亭如蓋。這一切預(yù)示著豐收在望,人民生活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