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年號,當(dāng)屬漢武帝劉徹前140年所立的年號“建元”,距今已有2146年的歷史;最晚的年號,為1915年袁世凱稱帝時的“洪憲”,迄今只有92年。
平均使用年號最多的是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15帝中,有年號者10位,計有年號41個,平均每人4.1個;平均使用年號最少的是西魏(535~556年),文帝、廢帝、恭帝三位同用“大統(tǒng)”,人均只有1/3個。
個人使用或更改年號最多的是武則天(624~705年)一生中約有33個年號與她有關(guān)(另文介紹)。
沿用時間最長的是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的“康熙”,前后總計61年;壽命最短的年號,是“中華帝國”皇帝袁世凱的“洪憲”,僅僅啟用了83天。
各個朝代,一人一號的只有元、明兩朝:元代18帝和18個年號,明代17帝17個年號。清代12帝,其中十一位每人終生一個,唯有皇太極(1592~1643年)擁有“天聰”、“崇德”兩個而獨領(lǐng)風(fēng)騷。
同一年號,被反復(fù)使用的不少。如年號創(chuàng)始人、漢武帝劉徹,其年號“建元”,曾被東晉康帝(343年),齊文帝(479年),先后兩次“挪用”。漢宣帝的“甘露”(前53年),也被魏高貴鄉(xiāng)公(256年),吳末帝(265年),兩次“借用”,時差不足十年。其他如“永興”、“永和”、“永康”、“永昌”、“黃龍”、“太平”、“元興”等,均在不同朝代重復(fù)使用過。
在歷代的570多個年號中,兩字的約有560個左右。多字的年號甚少。三字的僅有西漢(新)王莽的“始建國”(公元9年),梁武帝蕭衍的“大中通”(529年)和“中大同”(546年)3個。四字的有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建元中元”(56年),東漢少帝劉辯的“光熹昭寧”(189年),武后(武則天)所立的“天冊萬歲”(695年)、“萬歲登封”(696年)、“萬歲通天”(696年),以及宋太宗趙靈冊立的“太平興國”(976年),宋真宗趙恒所立的“大中祥符”(1008年),宋徽宗趙佶所立的“建中靖國”(1101年),總計8個。多字年號,可謂鳳毛麟角,殊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