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詩”紛紛
http://m.b6man.com 2008-4-4 來源:鄭州日報 點擊:次
中國是個詩的大國,詩人寫詩講究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清明就是這樣一個讓人詩興勃發(fā)的節(jié)日!稓q時百問》記:“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謂之清明。”此時,春雨綿綿,楊柳綻綠,桃李芬芳,讓人變得多愁善感又意趣纏綿,因而,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寫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梢哉f,清明是掃墓的清明,踏青的清明,也是詩歌的清明。
清明掃墓,是我國歷史悠久、祭奠先人的民風(fēng)習(xí)俗。寫掃墓者悲痛心情最真切的,則非宋代詩人高菊澗的《清明》莫屬,詩曰:“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日暮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dāng)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春意盎然,美景如畫,但故去的親人卻無緣享受這大好春光,實在令人黯然神傷。黃庭堅的《清明》詩曰:“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郊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也別有情趣,意境不凡。
清明又名“踏青節(jié)”。民間踏青習(xí)俗,始于唐、盛于宋。以踏青為題的詩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以歐陽修的《踏青》寫得最為生動傳神:“南國春半踏青時,風(fēng)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北宋詩人張先有“芳草拾翠莫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的佳句,也挺有意思,描繪了郊野踏青游人往來不絕,時已黃昏仍流連忘返的盛況。而同時代詩人吳惟信的“梨花風(fēng)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仿佛為我們展開了一幅踏青的美麗畫卷。
清明詩中,被詩人描繪最多的就是雨和柳。“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在寫給張籍的詩里,既有雨又有柳,獨具匠心,極為傳神,卻又透著兒童般的歡樂。“正好園林籍落英,細(xì)風(fēng)吹雨濕清明”,宋人沈與求看著在春雨中紛紛落地的花瓣,愁緒油然而生,詩也就到了心頭。清人孔尚任的“清明寒食多風(fēng)雨,特特今宵月照花”,則帶有不勝驚喜之情。當(dāng)然,寫雨最好也流傳最廣的,還是晚唐詩人杜牧:“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寫柳也很時髦。唐代詩人韋莊的“滿街楊柳綠絲煙,
作者:陳魯民 通訊員:--
(責(zé)任編輯:henan2)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