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消暑詩
http://m.b6man.com 2008-6-18 來源:王吳軍 點擊:次
唐朝詩人劉禹錫喜歡在水亭之中納涼,并且,還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千竿竹翠數蓮紅,水田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詩寫得雅致優(yōu)美,把平常的消暑行為描述的妙趣橫生,令人神往。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寫過一首《消暑》詩:“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詩句中彌漫著悠閑恬淡的味道,值得細細品讀。唐朝詩人陸希聲在大樹下納涼的時候,隨口吟道:“六月清涼綠樹蔭,小亭高臥滌煩襟。”唐朝的另一位大詩人王維,曾經寫過一首關于消暑的五言詩:“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怡然之情,溢于言表。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在《洞仙歌》中寫道:“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宋朝大詩人陸游在《橋南納涼》的詩中寫道:“曳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宋朝詩人戴復古在《慧力寺避暑》的詩中說:“萬松深處坐,六月午時涼。”宋朝詩人梅堯臣以《中伏日妙覺寺避暑》為題寫了一首消暑詩:“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一邊品嘗著清茶,一邊享受著涼爽,實在是難得的享受。宋朝的大詩人楊萬里于夏夜漫步在庭院里,心情怡然,寫下七言詩《夏夜追涼》:“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只是風。”清新自然,朗朗上口。
元朝詩人釋英在《山中景》這首詩里說:“六月山深處,清風冷襲衣。遙知城市里,撲面火花飛。”在釋英的心目中,城市里暑熱難當的時候,鄉(xiāng)村山野卻風爽氣清,是最佳的消暑之地。
作者:鄭州日報
(責任編輯:志威)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