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巴馬
終于如很多人預期的那樣,這個皮膚“不是黑色也不是白色”,自稱“有著奇怪名字和離奇身世的‘瘦子’”,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非裔總統(tǒng)。以“變革”為競選主題的奧巴馬,究竟能給美國人民帶來什么變化,目前還不得而知,但美國之外一些國家的旅游業(yè)者卻早已躍躍欲試,借機圖變。
在肯尼亞,奧巴馬生父出生地附近的基蘇姆市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市內(nèi)新建的3家酒店已經(jīng)客滿。據(jù)說早在競選期間,肯尼亞旅游部門就已做好準備,計劃推出奧巴馬家鄉(xiāng)游,并聲稱該項目每年將帶來至少8000萬美元的旅游收入。在日本,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城因其市名發(fā)音是“奧巴馬”,竟也早早做起了旅游文章。
奧巴馬兩歲時其生父便已離家,自幼隨母親和外祖父母長大的他,與父親家族早已疏遠,成年后的奧巴馬到過肯尼亞的次數(shù)也極其有限。大概他本人對肯尼亞并沒有多少記憶,然而這并不妨礙人們借此大做文章。這不,他當選第二天,網(wǎng)上就傳出有中國某企業(yè)推出“奧巴馬非洲故鄉(xiāng)尋根游”。據(jù)稱參加者不僅將參觀其父生活過的村莊、被埋葬的地方,還將探望他86歲的奶奶,并有其非洲親人擔任導游。不知道奧巴馬本人尋過幾次根,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個名叫克蓋洛村的小村莊早已人潮涌動。而那個八竿子打不著、僅僅英文名字叫“奧巴馬”的日本小濱市,說不定也真的會游人如織呢。究竟有誰了解奧巴馬兩歲前的真實生活狀況?那個連他都不甚熟悉和較少踏足的地方到底和他今日的成功能有多少關聯(lián)?一個他從未踏足的異國小城,又能和他扯上什么干系?這些問題似乎都不是旅游策劃者和游客所關心的,重要的是,“奧巴馬+旅游”是個“好概念”。
半個世紀前,旅游的“真實性”就成為學者們關注的話題。布斯汀曾哀嘆,旅游已然丟失了往日的藝術性,游客們所追求的只是膚淺的、別人策劃的“假事件”,這些人樂于輕信并欣賞被舞臺化了的“虛假事件”,卻對自己身邊的“真實”世界視而不見。而同為旅游人類學家的馬坎內(nèi)爾并沒有鄙視游客的膚淺,他篤信旅游者正是不滿足于日常生活的虛假,才去其他的文化中尋求“真實性”,只是日益完善的現(xiàn)代旅游體系,使得他們完全被包圍在舞臺化的旅游空間,沒有出口。就在人類學家憂心忡忡地感慨旅游活動喪失“真實性”并為此爭論不休的同時,業(yè)者和游客卻依然興高采烈地“策劃”和“被策劃”著。對他們來說,旅游本身就是一個彼此都心知肚明并樂于其中的舞臺劇,在真實性與娛樂性之間,現(xiàn)實與想象之間,事實與演繹之間,彼此都得到滿足。旅游產(chǎn)業(yè)就是一個“夢工廠”,就是“真實的夢境”——夢想召喚人們上路。他處究竟是真實,還是虛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有在路上,那些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找到著落的夢,才能得到些許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