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
千方百“技”走天下
□記者 陳偉
2月1日上午,中國雜技之鄉(xiāng)之一的濮陽市岳村鄉(xiāng)東北莊村格外熱鬧,多名雜技青年現(xiàn)場競技,贏得眾人一片喝彩聲。東北莊村雜技藝術學校校長、雜技傳承人劉中偉介紹,濮陽民間雜技在三國時期就已流行,到清朝咸豐年間始出現(xiàn)以東北莊村“喬家班”為代表的雜技藝術團體,不僅游歷了半個中國,還漂洋過海,赴朝鮮、日本和俄國進行演出,歸國后,被慈禧太后稱為“有膽識、有骨氣”的藝術團體予以賞賜。新中國成立后,“喬家班”被改成濮陽縣雜技團,后又改成濮陽市雜技團,在國際、國內重大雜技比賽中頻頻獲獎。
三門峽
邢家溝花鼓唱春風
□記者甲蕤通訊員尚根榮
邢家溝是陜縣張茅鄉(xiāng)的一個塬上小村,邢家溝花鼓歷史悠久,源于清代。
如今的邢家溝花鼓,由80多人組成,春節(jié)期間一般在本村挨家挨戶表演,唱曲的內容有反映時政的《交犁耙》,有反映情感的《十大想》,還有規(guī)勸教育人的《十大勸》以及反映窮苦農民生活的《鬧長工》等,此外,他們有時也把當地的民謠兒歌穿插到花鼓舞蹈之中,與跳舞的人打趣逗樂,調節(jié)氣氛;ü某~多為方言俚語,曲調多屬俗曲小調,無樂器伴奏,一人主唱,2~3人伴唱。其獨特的教育形式,在新時期仍有重要的啟示借鑒作用。
周口
官會響鑼響神州
□記者于揚通訊員李洲
官會響鑼,這一流傳了三百多年的民間文化藝術,每年春節(jié)都會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民俗表演。春節(jié)期間,記者驅車來到項城市官會鎮(zhèn)探訪官會響鑼。今年70多歲的李老漢自豪地說,他20多歲就開始學習官會響鑼,目前學會的表演形式有10多種,大年初一他們在村頭進行了氣勢恢宏的表演,吸引了十里八村的鄉(xiāng)親都來觀看。
據了解,官會響鑼始于清乾隆時期,1999年12月,根據官會響鑼改編的《鑼龍》赴京參加演出,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最高獎“山花獎”,2008年,官會響鑼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
“官會響鑼已成為我們春節(jié)期間的一道亮麗風景。”項城市官會鎮(zhèn)文化服務中心主任張偉表示。
商丘
漸行漸遠二夾弦?
□記者陳海峰實習生曹杰
二夾弦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記者在睢縣后臺鄉(xiāng)閻莊村找到了二夾弦傳承人、90歲的老藝人彭素鸞,她回憶說,二夾弦的曲調優(yōu)美流暢,唱腔委婉細膩,生、旦、凈、丑的唱腔都有“真腔吐字,假嗓行音”之特點,有《賀后罵殿》、《孟姜女》等50多種傳統(tǒng)劇目,唱上半個月也唱不完。
現(xiàn)在的“睢州二夾弦劇團”作為河南省唯一一家民間傳統(tǒng)業(yè)余劇團,雖春、冬季節(jié)依然活躍在各種廟會和慶典活動中,但年輕人學唱二夾弦的越來越少。由于老藝人的去世和轉行,許多劇目、曲牌無人繼承,無人整理,造成了劇目、曲牌甚至板式的湮滅。二夾弦的保護、振興有賴于市場開拓,既要依靠政府的支持,更要重視民間的智慧和首創(chuàng)精神。
安陽
曲溝抬閣華夏奇
□首席記者張志立
一座座流動的舞臺,如天上神殿,乘著夜色凌空而來。春節(jié)期間,“曲溝抬閣”衣袂飄飛的迎新春表演,讓市民看得眼花繚亂。
安陽曲溝的“抬閣”已有2000多年歷史,相傳當年是為了歡送孔子而創(chuàng)作的歌舞形式,以“精、奇、絕、妙”著稱,最初只有四駕抬閣,主要表演《鐘馗嫁妹》、《八仙慶壽》、《九老圖》、《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白蛇傳》等神話故事,到后來增加到八駕。
如今的“曲溝抬閣”被譽為“華夏一奇”,曾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而安陽已成為“中國抬閣文化之鄉(xiāng)”。現(xiàn)在“曲溝抬閣”的足跡已遍布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全國各大城市。
鶴壁
浚縣社火躋身“國寶”
□記者谷武民 通訊員馬珂
?h社火是正月古廟會這幅畫卷最亮麗的一筆。2月1日,記者走進浚縣城鎮(zhèn)西街村時,73歲的李順波正在指導村里的社火表演隊操練。老人說,每一個村的社火套路都是祖祖輩輩口傳身教延續(xù)下來的。
?h文物旅游局副局長張富民說,?h社火有幾千年歷史了。在過去,?h的社火會有火神會、老君會等,正月初九、十五、十六為社火的高潮??h社火規(guī)模大、分布廣,現(xiàn)有60多家。
記者了解到,至今?h社火大賽已舉辦了20多屆,2009年將辦成中原地區(qū)乃至全國性的社火大賽,對此,浚縣文化館館長鄭繼青極為欣慰:“這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的社火表演,肯定會越來越火。”
漯河
銅器舞敲響新生活
□首席記者劉廣超通訊員王文杰
大年初七一大早,歡快的鑼鼓聲在漯河市源匯區(qū)問十鄉(xiāng)前問十村上空敲響。
今年72歲的張保安告訴記者,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到現(xiàn)在他們幾乎沒有休息過,天天走街串巷為鄉(xiāng)親們表演。
“俺村的銅器舞可有年頭了,聽老輩人說,起源于清朝末葉太平天國年間。俺村2000多人,60%的村民都能在銅器敲響時隨樂起舞。”銅器舞表演隊的領隊張國忠說。
“銅器舞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陪同采訪的問十鄉(xiāng)黨委書記李曉麗說,該鄉(xiāng)組織村民成立了“銅樂會”,建立了專門的銅器舞檔案,聘請相關專家在農閑時組織村民排練,使這種藝術能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