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下午,許昌市規劃建設委員會召開會議,對市區運糧河沿線兩側城市設計及控制性詳規等進行審議,市規委會主任、市長李亞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市委常委、副市長張宗保參加會議。
2007年,貫穿許昌市城市西區南北的運糧河經過清淤、治污、綠化、人行步道設置,面貌得以極大改善。而昨天提交審議的運糧河沿線兩側城市設計及控制性詳規是在整治基礎上,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對運糧河沿線的整體開發設計。該設計融合曹魏漕運文化、生態文化,將運糧河沿岸7.2公里區域分為4個核心區、18個節點來打造城市景觀,沿岸將建設36個游園。
聽取項目介紹后,與會人員進行了認真點評。李亞在點評時對該規劃給予了肯定,同時就下一步如何完善提升規劃、如何分步建設,提出四點要求。一要規劃到位、分步實施。他指出,對運糧河的開發有利于打造新的城市景觀,有利于改善運糧河兩岸居民的生活環境,有利于打造城市新的旅游景點,有利于挖掘和利用現有歷史資源提升我市的文化底蘊。規劃確定之后,相關部門要積極配合,認真執行。由于規劃內容包括4個核心區、18個節點、36個游園,沿途基礎設施不完善,居民居住集中,建設任務重,開發難度大,要分步開發、分步實施、逐步到位。二要突出主題、細化規劃。許昌文化、旅游的主題是曹魏文化、生態文化,在運糧河區域內要充分體現,突出漕運文化特色,堅持生態環境優先,把水、林、城三者有機結合起來,避免雷同和趨同。設計單位要進一步挖掘運糧河漕運文化內涵,通過實地調研、勘探,進一步完善、細化規劃設計。三要遠近接合、重點開發。運糧河的開發因體量大不可能全面鋪開,近期要重點抓好三個方面的開發:結合光明路的打通,開發建設“登秋臺”廣場,使運糧河開發建設在中心地段開花;結合洞上村城中村改造,規劃開發“漕源文化生態區”;規劃開發雙龍湖南至“四海廣場”區域。通過這三個地段和景點的開發,拉開運糧河開發建設的序幕,使運糧河文化、休閑、生態、景觀初具雛形。在開發的過程中要突出規劃的指導性、環境的生態性、土地的節約性、開發的實效性,把土地整合收儲、河岸環境提升、周邊地塊綜合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四要提升水平、打造精品。運糧河的整體開發建設要通過文化、休閑、生態、生活、產業等各種要素的有機融合,通過目前的綜合整治、近期的重點開發、遠期的發展控制,逐步完善功能、改善環境、提升品位,真正把運糧河建成“一河清水穿城過,兩岸綠帶樹成陰,曹魏文化十八景,休閑宜居景觀帶”。
許昌的運糧河是1800多年前三國時期魏王曹操開挖的,主要用于運送作戰糧草和灌溉農田。如今,曹操時期開挖的運糧河大部分已經廢棄,但許昌市區的這一段一直有水流淌,全長約7400米。